翟奎鳳:儒家中和思想探源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作者: 2025-05-20 14:47
說到中和思想,人們大多會想到《中庸》。實際上,在先秦兩漢時期,論及“中和”的還有《周禮》《荀子》《春秋繁露》等經典,而《尚書》《詩經》《周易》《左傳》等更是有大量論及“中”與“和”的表述。雖然諸子多言及“中和”,但總體上看,儒家談論“中和”最多,“中和”思想可以說是儒家的特色話語。
“中”字最初表示空間性的“中間”,后來才出現中德、中道等觀念,賦予“中”以德性、智慧與本體等內涵。周公曾勸誡群臣“克永觀省,作稽中德”,意思是經常反省自己,使言行合于中正之德。伶州鳩認為音樂要“道之以中德,詠之以中音”,此中德即中正平和之德。這些說法都是后來孔子所說“中庸之德”的源頭。舜曾對皋陶說“民協于中,時乃功”,就是肯定皋陶把社會治理得好,民眾能和順于中正之道。舜還對禹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此“中”為中道本體,也是智慧善德。《尚書·仲虺之誥》載“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后昆”,這里“中”更多體現為倫理規范。“建中”也讓我們想起《尚書·洪范》“建用皇極”的說法,“中”與“極”是至善的標準。從“中德”到“執中”“建中”,“中”由形容詞轉化為名詞,中是美德,也是智慧,通向本體之道?!对娊洝らL發》說“不剛不柔,敷政優優”,《尚書·畢命》也有“不剛不柔,厥德允修”之語,這也是一種中德思想。
《周易》崇尚“中正”,泰卦九二爻辭云“得尚于中行”,《易傳》說“中正以觀天下”,“黃離元吉,得中道也”。《左傳·成公十三年》載劉康公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這里有《中庸》“天命之謂性”的意味,“中”是性命之道,是生生之本體;“定”即“正”,“定命”也讓我們想起《易傳》“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之說。
孔子盛贊“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又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此“中行”即中庸之德。孟子把孔子所說“中行”理解為“中道”,認為“孔子豈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此“中道”即“中庸之德”,是很高的道德標準。
“和”字起源與聲樂相關,本有和諧義?!渡袝虻洹氛f“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尚書·顧命》又說“燮和天下,用答揚文武之光訓”,“燮和”“協和”都是指社會和諧、天下和平。關于“和平”,《詩經·伐木》有“神之聽之,終和且平”之語,《易傳》《荀子》等早期典籍也多有“血氣和平”“天下和平”之類的表述。
《尚書》所說“協和”,在早期典籍中多作“和協”,如《國語·鄭語》中史伯論楚王時有“聰明和協”一語。史伯論“和”有很高的思辨性,“和同”“和樂”“和合”等詞在他與鄭桓公縱論天下時都已出現。史伯論“和同”說:“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贝恕昂屯摗睆娬{多元素的調和與“和樂如一”,因此他批評周王“去和而取同”,聽不進不同的意見。后來,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主張就淵源于此。史伯也使用“和同”一詞:“擇臣取諫工而講以多物,務和同也?!贝恕昂屯笔呛椭C交融義,后來也有同心同德、和衷共濟的意思,如“天地和同,草木萌動”“無體之禮,上下和同”。與“和同”意思相近,史伯還有“和合”之說:“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和合”一詞在先秦諸子中也多有使用,其意義與“和協”“和同”“和樂”相近,都是說多元素相互配合,生發出整體性的和諧。
繼史伯多元交融的“和生”思想之后,諸子多以“陰陽和”論萬物生,如“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這也可以視之為對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思想的發展?!昂汀薄疤汀保ɑ颉按蠛汀保┮渤蔀橐环N生生之本體,修身、體道乃至為政,也是要合于此種太和本體?!吨芤住氛f“保合太和,乃利貞”,《文子》說“通于太和者,暗若醇醉而甘臥以游其中,若未始出其宗,是謂大通”,由此,“太和”即是道。
先秦典籍分開論“中”“和”的頗多,把“中”“和”關聯在一起,將“中和”作為一個詞語來使用的不多。在《周禮》中,“中”“和”與禮樂、陰陽關聯起來,如“以五禮防萬民之偽而教之中,以六樂防萬民之情而教之和”,“以天產作陰德,以中禮防之。以地產作陽德,以和樂防之”,這里都將中與禮、和與樂對應起來?!抖Y記·樂記》把禮樂與天地對應起來,認為禮為地為陰、樂為天為陽,并認為樂主和、禮主別,但并沒有把禮與中關聯起來?!稑酚洝氛J為樂的精神就是中和,這與《周禮》禮主中、樂主和之說有些不同。《論語》也曾說“禮之用,和為貴”,這樣,禮的精神也是和,我們可以說,中和一體,“中”自然“和”。
《周禮》說大司樂“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樂教的重要功能就是陶冶人們的性情,使之中和。中和論最經典的表述見于《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边@段論述在后世特別是宋明時期影響很大,未發、已發之中和問題成為理學修養論的核心話語?!吨杏埂返闹泻驼摪驯倔w論、主體論、修養論、境界論貫通統一起來,與高度理性化的未發、已發之中和論相比,《中庸》還載孔子曰:“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這里指的是社會關系中的中和問題。“和而不流”,有的典籍也作“和樂而不流”,“和”是與大家能打成一片,“不流”是說有自己的原則性。
先秦諸子也有論及“中”“和”者,如《荀子》把“中和”視為重要的政德修養,認為“中和者,聽之繩也”,“中和察斷以輔之,政之隆也”。西漢董仲舒將“中和”與道德關聯起來,以道為中、德為和。他說,“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養其身者,其壽極命”,“中和”是為政之德,也是養生之德。又如《老子》第五章云“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此“中”即“道”。河上公在注解《老子》時,說“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謂知道要之門戶也”,“處中和,行無為,則天下自化”。由此可見,道家更多從性命之道講中和,與儒家側重講性情中和、政德中和是相通而互補的。
(作者系南京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編輯:宮英英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