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國軟實力
來源:中國日報網作者:馬冬 2025-05-20 09:16
文化,如同一個國家的靈魂,深植于其歷史脈絡之中,塑造著民族的性格,指引著國家的發展方向。而文化自信,則是這種文化靈魂的堅定信念和自豪表達,是一個國家軟實力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美國學者約瑟夫·奈提出的“軟實力”概念,揭示了文化吸引力、價值觀感召力是超越軍事、經濟等硬實力的深層競爭。而文化自信正是這種吸引力的核心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這一論斷也強調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進一步揭示出文化自信和軟實力的內在關聯:文化自信是國家軟實力的精神內核,不同的軟實力也是文化自信的具體表達。
首先,文化自信具有深厚的歷史根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歷史根基。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從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爭鳴,到漢唐盛世的文化繁榮,再到宋元明清的文化傳承與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影響力。這種文化不僅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道德觀念、文學藝術等精神財富,還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正是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其次,文化自信有豐富的內涵。一方面,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深刻認同與堅定信念。它不僅僅是對傳統文化的簡單傳承,更是一種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的動態過程。文化自信首先體現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認同與肯定上。一個擁有文化自信的民族,能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價值所在,能夠自豪地向世界展示自己文化的風采。這種認同與肯定,不僅是對過去輝煌成就的回顧和總結,更是對未來發展的信心和期待。
另一方面,文化自信并不意味著文化封閉和文化排他。相反,它要求我們在堅持本民族文化主體地位的同時,以開放的心態包容和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一個擁有文化自信的民族,能夠欣賞和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成果,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互鑒,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文化自信還體現在對文化未來發展的信心與期待上。一個擁有文化自信的民族,能夠清晰地看到本民族文化的發展前景和潛力,能夠堅定地相信自己的文化能夠在未來繼續發揚光大。這種信心與期待不僅是對本民族文化的信任和支持,也是對整個人類文明未來的信心和期待。
可見,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撐。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應該繼續堅持文化自信的原則和方向,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提升國家的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我們也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包容和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互鑒,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
文化自信作為國家軟實力的精神支柱,是如何通過多元化的實踐路徑體現出來,并且展現出強大的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呢?可以從以下四個角度結合具體的例子探究。
首先,在文化遺產的現代演繹與創新呈現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由創造性轉化,已成為國家軟實力的核心資源。比如故宮數字化探索:故宮博物院巧妙運用VR技術,使《千里江山圖》跨越時空,讓全球觀眾沉浸于宋代山水的絕美意境,傳統文化因此突破界限,成為世界共享的文化瑰寶。這一創新不僅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也展示了中國在數字技術領域的實力,增強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現代化進程的認知和認同。故宮的數字化項目成功在于它平衡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既保留了文化的原真性,又融入了現代科技元素。這體現了文化自信在面對全球化挑戰時的適應性和創新力,同時也證明了國家軟實力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重要作用。通過這樣的項目,中國不僅向世界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展現了其在科技領域的進步和開放態度,從而增強了國家的整體軟實力。
然后是在中國文化產品的全球傳播影響力方面,中國影視、游戲等文化產品,已成為展現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載體。比如電影《哪吒之魔童鬧?!返妮x煌: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敘事,重構中國神話,全球票房超80億元,北美觀眾贊譽其“顛覆了好萊塢個人英雄主義的傳統模式”。這部電影的成功,不僅在于其視覺效果的震撼,更在于其傳遞的價值觀與世界觀眾產生了共鳴。《哪吒》的成功不僅是中國動畫技術的勝利,更是中國文化自信的體現。它敢于打破傳統敘事框架,以獨特的視角展現中國文化,這種創新精神正是文化自信的表現。同時,電影的全球影響力也證明了國家軟實力在文化傳播中的重要性。通過這樣的作品,中國不僅向世界展示了其文化產業的實力,也傳遞了其價值觀和文化理念,增強了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第三是在價值觀的全球共鳴和傳播方面,中華文化中的和合理念,通過國際治理實踐,轉化為國家軟實力。比如沙特伊朗和解的東方智慧:中國以“和合外交”促成中東宿敵對話,被外媒譽為“對零和博弈的超越”,彰顯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強大感召力。這一實踐不僅體現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負責任大國形象,也展示了中華文化中“和為貴”的價值觀。中國在中東問題上的和合外交,是文化自信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體現。中國敢于提出自己的外交理念,并勇于在實踐中踐行,這種自信源于對自身文化價值的認同。同時,這一外交實踐也增強了中國的國家軟實力,通過展示中國的負責任形象和和平理念,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和信任。
最后是青年創新能夠賦予文化自信新的活力。青年群體,逐漸成為文化自信與國家軟實力聯結的關鍵紐帶。比如B站UP主“柳青瑤”的跨界嘗試:用琵琶演奏《哈利波特》主題曲,收獲百萬播放,實現了傳統樂器與現代IP的跨界共鳴。這一嘗試不僅展示了中國傳統樂器的魅力,也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柳青瑤的成功,是青年一代文化自信和創新能力的體現。他們敢于嘗試新事物,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相結合,這種創新精神正是文化自信的表現。同時,他們的國際影響力也增強了國家的文化軟實力,通過展示中國青年的才華和創造力,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和贊譽。這也證明了青年群體在推動國家軟實力提升中的重要作用。
通過具體例子我們可以看到,文化自信和國家軟實力互相影響和促進。文化自信在國家的國際影響力、全球化進程中的競爭力、對外文化交流中的開放與包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應該繼續堅持文化自信的原則和方向,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提升國家的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貢獻自己的力量。相應的具體措施應該如何?
首先是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創新。一方面,文化遺產的固化保護可能使其成為“文化標本”,喪失與當代社會的互動能力;另一方面,過度商業化改造又易導致文化內核異化。因此需要構建“批判性繼承”機制:通過解構文化遺產的符號系統,提煉其精神內核,再以現代媒介重構表達形式。同理文化產品也應該調和本土特質與全球市場的價值。文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需要平衡“文化特異性”與“接受普適性”。過度強調本土特色易陷入“文化獨白”,導致國際市場的認知壁壘;但是完全迎合他者審美則可能喪失文化主體性,淪為文化消費主義的附庸。應該將中國文化符號轉化為人類共同情感載體,通過跨文化敘事語法實現價值共振。這樣可以保持文化本土性的同時突破“他者凝視”的傳播困境。通過有機協調既保持了傳統文化遺產和文化產品的自信和魅力,又貼合了時代的發展和變化,從而助力國家軟實力的提升。
其次要注重培育青少年的文化認同與批判思維。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培養存在“傳統灌輸”與“現代解構”的教育悖論。單一的文化灌輸可能催生符號化認同,但是在全球化沖擊下太過脆弱;而過度強調批判反思則可能導致文化虛無主義。所以應該建立“認知-情感-實踐”三維培育體系:在認知層通過歷史哲學教育揭示文化演進的內在邏輯,在情感層激活文化基因的情感共鳴,在實踐層通過數字創作、國際交流等不同教育場景促進文化主體意識的覺醒。這種“理性認知-感性認同-創造性轉化”的遞進機制,可使文化自信超越簡單的民族主義情緒,升華為具有反思性、創造性的文明自覺。從而讓新的一代更好的把文化自信傳承下去,并且能夠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煥發新的活力,不斷促進國家軟實力的提升。
在全球化浪潮中,國與國的競爭不僅是經濟與科技的比拼,更是文化價值的深層博弈。文化自信絕非空中樓閣,而是根植于五千年的文明基因,并且涌動在當代青年的創新實踐中。它既是民族復興的精神密碼,也是中國在國際軟實力競爭中的核心支撐。
(作者馬冬系齊齊哈爾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帶頭人,二級教授,碩士生導師,哈爾濱工業大學社會管理與工程博士,齊齊哈爾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生唐瀟對本文亦有貢獻)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