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經典里的山東抗戰
來源:大眾日報作者: 2025-09-02 16:44
以沂蒙山區為中心的山東抗日根據地是全國持續時間最長的老根據地之一,山東軍民出生入死、浴血奮戰,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也創造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劉知俠、馮德英、郭澄清等眾多文藝工作者,將目光對準山東抗日根據地發生的感人故事,用一部部飽含熱血與激情的作品,全景式展示了山東軍民的抗戰斗志和大愛大義,生動演繹和豐富著沂蒙精神的文化內涵。
山東根據地文藝創作吹響抗戰號角
拋頭顱、灑熱血,奮起保家衛國
為反擊日寇奴化教育、反擊國民黨頑固派污蔑、反對農村封建腐朽文化,山東抗日根據地成立后,非常重視文藝創作和文藝宣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根據地文藝工作者圍繞揭露敵人暴行、鼓勵民眾從軍、軍民魚水情、女性解放、抗戰必勝等主題,創作了大量的文學、戲劇、歌曲、美術作品。根據地還以成立抗日劇團、啟動歌詠活動、推廣秧歌運動等形式,宣傳這些進步作品。
飽含激情又通俗易流傳的詩歌,是山東抗日根據地文藝創作的主要形式之一?!敖新曊煞蚵牱置?,男子漢不如我婆娘。天天給抗日軍縫衣裳,做鞋做飯送前方。你丈夫漢子家中躲,沒有救國熱心腸。大哥聽罷心發躁,拿起刀槍上戰場?!?939年3月,大眾日報刊發詩人灼夫的詩作《大嫂子勸郎打東洋》,以通俗小調的方式,鼓舞廣大群眾抗日。當時,苗得雨、王希堅、馮毅之等人創作了大量詩歌,鼓舞戰士們上前線殺敵,動員民眾做軍鞋、救傷員、抬擔架,積極支援抗戰。
旋律輕快、具有本土特色的歌曲,也是有力的“武器”?!陡伯a黨走》《沂蒙山小調》《沭河的歌聲》等作品,有力配合了當時的革命形勢,發揮了團結群眾、鼓舞斗志、共同對敵的作用。
1940年3月,徐向前在沂南縣孫祖鎮指揮打響的九子峰戰斗,斃敵百余人,取得重大勝利,極大鼓舞了抗日軍民奪取勝利的信心,也鼓舞著駐扎在當地的抗大一分校的斗爭熱情??勾笠环中Q定創作新歌,向七一獻禮。政治部宣傳科干事沙洪、文工團副主任王久鳴,各自只用了10分鐘先后完成了寫詞、譜曲,紅色經典歌曲《跟著共產黨走》迅速誕生了!“你是燈塔,照耀著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著航行的方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們永遠跟著你走,人類一定解放!”《跟著共產黨走》是根據地黨群一心、軍民同心,肝膽相照、共克時艱的真實寫照。當年秋天,這首歌已傳遍沂蒙山區與山東各抗日根據地。沙洪后來回憶稱:“沒有黨的領導,就不可能有抗日戰爭的徹底勝利和人民群眾的翻身解放,這已經是歷史的結論。當時,就是懷著這樣的信念、思想和感情寫歌詞的??梢哉f,這歌詞是從心中迸發出來的。”
1940年,剛建立不久的沂蒙抗日根據地不僅面臨日寇的“掃蕩”,還面臨國民黨頑固派支持的“黃沙會”的威脅。該反動組織不斷散布謠言,還欺騙群眾錢糧,搶掠群眾財產。當年6月,駐扎在蒙山的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員阮若珊、李林,配合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掃除“黃沙會”的戰斗創作歌曲《反對“黃沙會”》。該歌曲以“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開頭,前半部分歌頌沂蒙山好風光,后半部分揭露“黃沙會”罪行。當群眾聽到該組織“裝神弄鬼把人害,燒香磕頭騙錢財”時,紛紛覺醒。當月,八路軍山東縱隊經過激戰,徹底擊潰“黃沙會”。
后來,《反對“黃沙會”》改為抗日主題,并更名為《沂蒙小調》,在根據地各類文藝演出中傳唱。1953年,山東軍區文工團修改加入“咱們的共產黨哎領導得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等詞,形成現在人們耳熟能詳的《沂蒙山小調》。這首歌曲的變化演進,展現了山東抗日軍民與反動派和侵略者勇敢斗爭的場景,也唱出了沂蒙人民追求光明、向往美好生活的信念。
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文學創作,尤其是報告文學創作,展現了軍民真實的抗戰斗爭,謳歌了革命英雄。
1942年,日寇對膠東半島展開合圍“掃蕩”,乳山數千群眾被圍困在馬石山上。十位八路軍戰士四闖圍網、輪回拼殺,救出上千名群眾,自己卻長眠在馬石山上。其中三人為了吸引日軍火力,抱在一起拉響手榴彈,英勇就義。八路軍戰士的壯舉深深震撼了青年作家峻青,他含著淚水寫下了短篇小說《馬石山上》,歌頌八路軍戰士們無論身處怎樣殘酷、艱難的境地,始終煥發英勇無畏、以身許國的崇高精神。峻青曾說:“人們應該時刻想到那些為創造我們今天的和平生活而付出了寶貴生命的先烈們,他們是如何的偉大、如何的崇高。人們更應該學習他們崇高的品質、偉大的情懷和美麗的心靈!”
馮毅之1942年創作的報告文學《碧血千秋》,描述了抗日軍隊在淄川馬鞍山戰略要地與日軍激烈作戰的情景,不少守山軍人戰斗到最后一刻,跳崖捐軀,人民軍隊的英雄氣概,令人尊敬。大眾日報記者于冠西創作的《南北岱崮保衛戰》、大眾日報刊發的康矛召的《陸房突圍的回憶》等報告文學作品,也真實記錄了當時軍民團結一心、共御外侮的英勇事跡。
那沙的小說《骨肉親》和劇作《霧》、吳伯簫的小說《一壇血》、彭潤芝的膠東大鼓《打青石嶺》《半壁店戰斗》等作品,書寫戰爭殘酷,謳歌革命英雄,激發了前線軍民英勇抗戰的熱情,推動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抗日救亡運動走向高潮。
學者邵艷梅認為,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文藝產生于廣泛深入的人民斗爭,反映著人民革命斗爭生活,是人民革命斗爭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人民性、時代性和通俗性特點。“文藝工作者們以歌曲、戲劇、曲藝、美術等為宣傳武器,有效地促進了民眾民族意識覺醒,提高了群眾參軍支前覺悟,鞏固了根據地政權建設,改變了根據地社會風氣。文藝成為摧毀敵人的強力武器,推動了抗戰勝利和民族獨立的進程,造就了鮮明的時代精神?!?/p>
齊魯大地鐫刻民族精神符號
鐵道英雄、沂蒙紅嫂蜚聲全國
山東軍民為抗日戰爭付出了巨大犧牲,創造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山東深厚的革命實踐與山東軍民的犧牲精神,成為藝術創作的豐富源泉。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創作條件的好轉,文藝工作者紛紛回望山東抗戰歲月、致敬英雄,留下很多獨具藝術魅力、厚重結實的紅色經典之作。《鐵道游擊隊》《苦菜花》《紅嫂》《大刀記》《地雷戰》等作品,通過對真實歷史的藝術轉化,描繪了一幅齊魯大地軍民浴血抗戰的全景圖。山東人民的英雄事跡、英雄氣概、英雄文化,在這些作品中得到凝練。山東軍民的大愛、大勇、大義也在作品中得以銘刻。
“我親眼看到,親手摸到,鬼子是怎樣將我們國家的財富,煤、糧食,不分晝夜地往外運,像淌水似的,多心痛呀!”1938年,日軍占領棗莊,對魯南革命根據地的群眾實施種種暴行。同時,日軍封鎖交通要道,軍用民用物資極度匱乏。魯南鐵道游擊隊的隊員們以開辦炭場為掩護,在臨棗支線、津浦干線上演飛車奪機槍、血染洋行、夜襲臨城、巧截布車、拆炮樓、殺鬼子懲漢奸等熱血抗日傳奇。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鐵道游擊隊》的故事。
為了寫出鐵道游擊隊全面深入的斗爭生活,1944年至1945年,劉知俠兩次冒著生命危險,穿越敵人封鎖線,到棗莊、臨城、蘭陵、微山島等地同游擊隊員們同吃同住,了解他們的真實事跡。他還繞過敵人封鎖到棗莊火車站南,去看血染洋行的舊址;到臨棗支線的五孔橋,采訪打票車的戰斗經過。真實又鮮活的創作素材,有血有肉的戰斗英雄,讓《鐵道游擊隊》一出版就風靡全國。劉知俠說:“我敬愛他們,熟悉他們,我有著要表現他們的熱烈愿望。加上他們給予我的光榮委托,我覺得不完成這一任務,就對不起他們和他們在艱苦卓絕的對敵斗爭中犧牲了的戰友?!辫F道英雄們就像插入敵人心臟的“利劍匕首”,他們赤誠報國、不怕犧牲,機智靈活、勇于亮劍,訴說齊魯兒女的英勇堅強和錚錚鐵骨。
鐵道游擊隊研究專家李海流稱,魯南鐵道游擊隊這支地方部隊的英雄事跡,已鍛鑄成一段不朽的革命傳奇,凝化為不可磨滅的民族記憶。山東師范大學教授陳夫龍認為,劉知俠傾注了熱血和生命的《鐵道游擊隊》等經典作品為棗莊、山東乃至全國的紅色文化基因圖譜建構作出了卓越貢獻,并逐漸演化成一種具有象征意義的文化符號。
魯西北平原運河岸邊的龍潭鎮上,梁永生的父親梁寶成被惡霸地主耍陰謀害死,母親跳河自盡。梁永生一路北上逃難時,得到門大爺授刀傳藝,并習得“有志氣、有骨氣”“勇敢反抗、勇敢斗爭”的大刀精神。他輾轉到延安接受教育,返回家鄉時,已成長為抗日武裝大刀隊隊長。梁永生帶領大家勇敢懲治漢奸,積極抗日,最終取得革命的勝利。1975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大刀記》,是著名作家郭澄清耗時十多年完成的史詩大作,反映了魯西北人民群眾反抗封建欺壓、日寇侵略的血淚史,飽含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與家國情懷。郭澄清說:“當時我就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愿望,決心通過自己手中這支筆,把黑暗的舊社會揭他個體無完膚,把共產黨、毛主席領導人民鬧翻身的豐功偉績著書立說,向全世界宣告?!?/p>
《大刀記》中,梁永生在多重夾縫中生存,展現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活路”的現實困境;“大刀”象征抗爭精神,梁永生的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體現了強烈的愛國情懷。山東師范大學教授李宗剛告訴記者,郭澄清在創作《大刀記》時,非常重視生活的作用,把生活直接熔鑄到了文學作品中,這使其作品具有了史詩性的品格。“郭澄清將個人的家族歷史和魯西北的歷史有機地結合,讓我們通過一個家族和地區的歷史看到了中國歷史?!?/p>
抗戰時期,在共產黨的動員和呵護下,山東女性進識字班、學文化知識,沂蒙紅嫂、膠東乳娘等群體自我意識覺醒,積極參與到抗戰支援中,救傷員、送子參軍、抬擔架、撫養革命后代,譜寫了一曲曲水乳交融的軍民魚水情。她們迸發的愛黨愛軍、堅韌無私、忠誠大愛,是沂蒙精神最溫暖動人的底色。她們的故事,在文藝作品中被一次又一次講述。
描寫膠東半島昆崳山區戰斗生活的《苦菜花》,通過軍民不畏日寇舍身保護兵工廠的核心情節,塑造了一群令人敬佩的抗戰英雄,尤其是拿起槍勇敢殺敵的母親馮大娘、英勇就義的八路軍女戰士星梅等,成為經典的女性形象?!澳赣H沒有死。她從死亡的邊緣掙扎回來,痛中之痛的身體,才能有這樣的韌性,這樣無窮的抵抗力。她身上各處又長出紅嫩的肌肉,結下閃著紅光的傷疤……”《苦菜花》的字里行間,展現著齊魯兒女堅韌不屈的生存意志和頑強生命力。母親是泥土里長出來的人物,她從農民到戰斗英雄的覺醒,是對舍生忘死、英勇無畏、甘于奉獻的英雄主義精神的呼喚;她送孩子參加革命,以生命掩護八路軍干部、保護兵工廠,從一位普通母親,成長為人民的母親,“軍愛民、民擁軍”的關系超越了血緣。
1960年,劉知俠獲悉“紅嫂乳汁救傷員”一事后,隨即深入沂蒙尋找這位紅嫂。他在沂水、沂南馬牧池等地找到了用乳汁救八路軍傷員的明德英、為戰士熬雞湯的祖秀蓮等人,原來“紅嫂”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偉大的女性?!按宕逵辛沂浚壹矣屑t嫂?!眲⒅獋b的短篇小說《紅嫂》讓沂蒙紅嫂的事跡響徹全國。
有學者認為,半個多世紀以來,紅嫂題材文學與沂蒙精神息息相關。呂劇《紅嫂》、京劇《紅云崗》、芭蕾舞劇《沂蒙頌》、電影《沂蒙六姐妹》、柳琴戲《沂蒙情》等紅嫂主題作品不間斷生產,不僅深入挖掘了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實際情況,拓展了創作空間,更是對沂蒙精神的深情演繹,與弘揚沂蒙精神的時代需求相互呼應。
著名作家鐵流,20年來專注于紅色題材創作。他告訴記者,總體來說,山東抗戰經典作品,描繪出山東抗日根據地各個領域的歷史畫卷。比如,既聚焦前線戰斗的軍人,又兼顧后方全力以赴支持抗戰的百姓等,全面反映山東抗戰實際情況;其次,創作者大多取材于革命根據地斗爭、后方百姓生活以及自身斗爭經驗等,很多人物、事跡都有原型,作品具有強烈的真實性、人民性等鮮明特征。多年以來,不同藝術形式的作品,不斷地講述魯南鐵道游擊隊、地雷戰民兵英雄、英雄母親、沂蒙紅嫂、大刀隊、膠東乳娘等英雄群體的故事,已經將其升華為革命精神符號,齊魯大地的革命精神從歷史記憶轉化為藝術經典,從地域精神逐漸升華為民族精神。
讓沂蒙精神煥發時代光芒
深挖紅色資源“傳家寶”
近年來,山東不斷用好紅色資源,淬煉藝術精品,講好英雄故事,生動詮釋“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的基本內涵。截至目前,山東在多種藝術形式上齊發力,創新藝術表現手法,創作出多部抗戰題材精品力作。在戲劇方面,民族歌劇《沂蒙山》、京劇《燕翼堂》、紅色話劇《乳娘》、民族舞劇《乳娘》、呂劇《石龍灣》、話劇《二小放牛郎》等登上舞臺,以精準的藝術表達、動人的旋律,成為跨越地域、跨越時空的佳作。文學方面,長篇小說《沂蒙》《盤踞》、報告文學《靠山》《烽火沂蒙山》《烈火芳菲》等,以精湛的筆觸,書寫波瀾壯闊的抗戰歷史。在影視方面,電影《沂蒙六姐妹》《鐵道英雄》《大突圍》《根據地》、電視劇《小小飛虎隊》《我們的河山》等作品,展現出山東人自強不息、百折不撓、敢于抗爭的精神特質。
2018年12月首演的民族歌劇《沂蒙山》,是傳承沂蒙精神的“鑄魂”之作。該劇以沂蒙山根據地發展壯大的真實歷史為背景,以抗日戰爭為主線,以大青山突圍、淵子崖戰役為創作素材,講述了海棠、林生、夏荷、孫九龍等人在國家危亡與個人命運的緊密相連中,犧牲小我、軍民一心、團結抗戰的故事。
劇中,日寇襲擊沂蒙山深處的小村,及時趕到的八路軍解救百姓,在村民心中種下了信任與感恩的種子。林生積極參軍抗戰,海棠含淚送別新婚丈夫,彰顯沂蒙人民的家國情懷。孫九龍挺身而出,帶領村民代替八路軍戰士走出山洞,舍生取義,英勇赴死,將“軍愛民、民擁軍”的深厚情誼推向高潮……“都有自己的爹,都有自己的娘,省下最后一口糧,為了前方。都有自己的兒,都有自己的女,送上最后親骨肉,血灑戰場!”“來到了遍地英雄沂蒙山,風雪一程愛一程。子弟兵和老百姓水乳交融,老百姓和子弟兵生死與共!”該劇通過劇情與唱詞,生動詮釋了沂蒙精神的內涵??倢а蔹S定山說,劇中人都是從沂蒙山生長出來的真實人物,《沂蒙山》對人性的表達,絕沒有隔靴搔癢,不僅是一種溫情呈現,更撞擊你的靈魂!
近日,山東省京劇院創排的京劇《燕翼堂》,入選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展演。該劇取材于沂蒙山區有著近300年歷史的劉氏家族“燕翼堂”的真實革命事跡?!把嘁硖谩碑敿胰藙⒑掀忠婚_始奉行“明哲保身,中立求存”,但看到家國受難,逐漸覺醒,認識到“無國便無家、國寧家才安”的真理。最終,在敵人脅迫下,他炸毀祖宅,與敵人同歸于盡,完成了從守業者到革命者的靈魂蛻變。
紀實文學《烈火芳菲》、舞劇《乳娘》則深入挖掘膠東抗日根據地“乳娘”哺育前線子弟兵后代、烈士遺孤的感人事跡。作品濃縮了“乳娘”這一群體形象,謳歌偉大女性,呈現山東抗日根據地黨政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民族精神?!犊可健啡笆降爻尸F了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人民群眾踴躍支前的動人場面。書中真實講述了“沂蒙母親”王換于忍饑受凍為革命同志撫養孩子、淵子崖保衛戰中全村數百名自衛隊員和老弱婦孺同敵人慘烈斗爭等故事。這都是齊魯大地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有力書寫。
正在熱播的《我們的河山》,以1937年山東抗戰為歷史背景,講述了青年黨員莊埼風深入沂蒙山區發展基層武裝,經歷重重考驗,開辟、建設、壯大抗日根據地,共筑血肉長城,最終粉碎日軍掃蕩計劃,迎來抗戰勝利的故事。導演毛衛寧在《我們的河山》中秉承歷史真實、戰爭真實、生活真實,完整再現抗戰的曲折歷程和真情實感的軍民魚水情。該劇從敵后戰場的創新視角出發,有力詮釋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深刻道理。
鐵流告訴記者,山東擁有深厚的紅色資源寶庫,一代代作家下功夫持續挖掘,仍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在文學創作中,真實的歷史和生活一定比虛構更為精彩,我們不應讓紅色資源沉睡于歷史深處,應積極運用、使其煥發生命力,因為唯有“活起來”,才能傳承下去?!爸两?,紅色題材文藝作品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仍然受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一部有筋骨、有溫度的紅色題材作品,應以接地氣的方式講好故事、讓人物個性更飽滿更具有人性化,這才能深入人心,引發心靈、情感的共鳴。抗戰題材作品,是世界文藝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民族精神的凝練和體現,持續引發著大家對戰爭本質、和平價值、人性光輝、歷史規律的深刻思考?!?/p>
編輯:宮英英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