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孔門最可愛的弟子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戴波 2025-08-29 09:18
漢代畫像石拓片中的子路形象,頭上有雞、腰間有豬。作者供圖
清宮戲畫《三戰呂布》里,呂布頭上的雉雞翎是戲曲中武將的標配。作者供圖
孔子最重要的弟子大概有七十多人。這些人的歷史評價和地位,隨著朝代變遷有所浮沉。有些原來地位很高的,后世不再重視了;有些原先平平無奇的,后世被抬到很顯要的位置。但如果問孔子在世時,最看重哪幾位弟子,其中肯定少不了子路、顏回、子貢三人。
這三個人,無論年齡,還是個人才性、入門時間,都相差很大,孔子雖然對他們都很器重,但態度也有所不同。子貢既有出色的資本運營能力,又有不世出的辯才,是孔門弟子里仕途最成功的??鬃与m然不太推崇口頭上的雄辯,但很實在地欣賞子貢的能力。顏回德行第一,好學第一。說到顏回,孔子從來只有滿口稱贊,這種待遇其他弟子一個都沒享受過。無疑孔子是把他當成真正的衣缽傳人來教導的,可惜顏回不到三十歲就去世了。和顏回不同,作為最早一批入門的弟子,子路在《論語》里三天兩頭遭孔子批評。
子路只比孔子小九歲,他成為孔門弟子的經歷很傳奇?!妒酚洝た鬃邮兰摇穼ψ勇返男愿?、形象有一番很精彩的描畫,說子路性格粗鄙,崇尚勇力,做事說話直來直去。他平時的打扮,戴著雞毛冠,腰佩野豬牙觿,一副武人的樣子。他初次和孔子見面的時候,便想要用武力霸凌夫子??吹竭@個故事的開頭,人們往往會產生這樣的感覺:一個四肢發達、健壯有力的小伙子,瞧不起文縐縐的讀書人,總想在文化人面前秀秀肌肉。實際上,孔子此時三十歲左右,身高可能在一米九以上,精通射術和駕車,力氣大過一般人,也是一個健碩青年,并非人們刻板印象里的文弱書生。所以更可能的情況是,正處于青春期、自信滿滿的子路,只是想和同樣孔武有力的孔子切磋一番,看看誰的武藝更加高強。
只不過孔子并沒有如他所愿展示自己的力量,而是“設禮稍誘子路”,用高端的禮數折服了蠻勇的少年。從此,子路“儒服委質”,不但一改穿衣風格,規規矩矩打扮得像個讀書人,還自愿拜在孔子門下,成為忠心不二的弟子。
至于孔子是如何折服子路的,《史記》對細節略而不談?!犊鬃蛹艺Z》倒是提供了一個更詳細的版本。在這個版本里,孔子主動問子路: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很自豪地說:我喜好劍術??鬃诱f:以你現在的才能,如果再學點文化,前途不可限量啊。子路很不以為然,自負地說:南山的竹子,本來就筆直強勁,砍下來之后作為武器,可以穿透犀牛皮那么厚的皮甲。言下之意,我的武力天賦滿滿,哪里還需要學習文化??鬃觿t答曰:把竹子的末端加上羽毛,前端加上箭頭,不就能射穿更深更厚的目標了嗎?孔子的意思是,學習的作用相當于加工。好的天賦,再加以后天學習,才能成為頂尖的人才。這么一說,子路徹悟了。
這兩個版本的故事,真實性不太好說。但有一點可以確認,子路是個好勇、直爽之人。在孔子諸多弟子中,他算是個性相當突出的異類。這一性格特征,在《論語》里有不少印證。他的談話,經常透露出兩大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什么呢?我們從一段對話來看。有一次閑聊,孔子問幾名弟子各自的志向和能力。別人還沒開口,子路“率爾而對”,就是搶先回答。他說:給我一個千乘之國治理,哪怕它夾在幾個大國之間,外有軍事威脅,內有饑荒災禍,不出三年,我就能讓這里的百姓勇敢而善戰。
從這段話,能看出子路一貫保持著尚武的傾向,且對自己這方面的能力非常自信。這個特點,也是子路和孔門其他弟子最大的不同??组T包括孔子本人,不太提倡把武力放在太突出的位置。并非孔子迂腐,完全不重視軍事,而是他覺得,武力雖然可以維持秩序,但維持秩序不能僅靠武力。一個正常的社會,必須先在每個人的內心鋪設基本倫理,讓人與人的互動和諧、順暢。凡事訴諸武力,即使粗暴有效,但也不適宜人居。武力只應在必要的時候發揮作用。以前,電視機畫面出問題,人們經常用力拍一拍,畫面往往就能短暫恢復正常。但大家知道,想要徹底解決問題,并不能僅靠拍一拍。倫理教化與崇尚勇武,有一個孰前孰后的順序問題。
子路未必不知道這一點,否則他就不會拜在孔子門下了。只不過勇武是他最大的長處,一個真實又直接的人,很難放下長處避而不談。尤其是他也十分重視孔子的想法,希望得到孔子的肯定。有一次孔子對顏回感慨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夫!”有人任用自己,就盡情施展才能;沒人任用自己,就隱藏光芒不抱怨,這是君子的價值取向??鬃诱J為只有顏回和他是同道之人。這自然是對顏回的極大褒揚。子路在一旁聽得心癢癢,忍不住問:老師,假如現在要率領三軍,您會選擇誰跟您一起呢?我們知道子路為什么這么問,也知道子路期待的答案是什么。這正是他天真直率的一面。
子路并非盲目自信,事實上,他不但勇武,還有政治才能。在孔門四科里,他是以政事著稱的弟子。早年間,他曾擔任過魯國三桓之首季孫氏的家宰。卿大夫的“家”是指他們的采地。家宰,實際上相當于后來的郡縣首長。對于子路的能力,孔子心知肚明。他親口肯定,千乘之國,可以讓子路去“治其賦”。又說子路“片言可以折獄”,僅憑一面之詞就能準確斷案。后來,子路任衛國的蒲邑大夫。《韓詩外傳》記載,孔子路過蒲邑,對此地的治理效果大加稱贊,認為子路做到了“恭敬以信”“忠信以寬”“明察以斷”。這些都是子路的優點。
同時,孔子也十分清楚子路的缺點是過于沖動、過于好勇。所以,只要子路一展示出此種傾向,孔子就想辦法當頭棒喝,試圖糾正他。這就是《論語》里子路常常被批評的原因。
就拿上面的例子來說。子路試探性地問,假如孔子率領三軍,會選擇和誰一起??鬃赢斎恢浪挠靡?,卻故意不直接說答案,只是說:仗著勇猛什么都不管不顧的人,我肯定不選。如果一定要選,我只選對作戰懷有敬畏之心、懂得深謀遠慮的人。
子路的第二個特點是,從來不把喜怒哀樂藏在心里,開心和不開心都掛在臉上,表現在言語中。喜歡就要立刻說出來,不滿也要立刻說出來,非常直接。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笨鬃诱f,假如自己的施政主張得不到推廣,不如乘著木筏漂流隱逸。這應該是孔子周游列國不得志后的感慨。后面還有半句:“從我者,其由與?”意思是,到時候會跟隨我的,大概就是子路了吧?《論語》緊接著就記載了子路的反應:“子路聞之喜?!蹦呐轮皇抢蠋熞粋€基于假設的表揚,子路也開心得不得了。這時候,子路至少也四五十歲了。年過半百的人,天真得像個孩子。
孔子還贊揚過子路“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意思是不嫉妒、不貪求,不卑不亢,對權貴保持足夠的自尊。子路的反應同樣是開心極了,且“終身誦之”,把老師這句評語一輩子掛在嘴邊。
這兩個例子,不但可以看出子路平時情緒外顯,還能看出他很尊重孔子,很在意老師對自己的看法。不過當他不理解老師的做法時,也會直截了當地質疑,表達不滿。而不是像顏回那樣,從來不當面否定老師。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孔子在陳國絕糧,跟隨他的弟子很多都生了病,眾人幾乎陷入絕境。子路很著急,也很不理解,怒氣沖沖地問孔子:老師平日常說要做君子,君子也會像現在這樣窮途末路嗎?再如,魯國的公山弗擾占據費縣叛亂,召孔子前去,孔子有那么一瞬間動了心,子路很不滿地問:天下哪里不能去,為什么要投靠這種叛臣呢?再如,孔子前去拜見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因為南子口碑不好,子路同樣表現得非常生氣。
子路的情緒表達,始終都是這么直接。孔子很少向別人解釋自己的行為,畢竟他說過“不患人之不己知”。但在《論語》里,我們卻看到他常常跟子路解釋,甚至不惜發毒誓。我覺得,這恰恰說明孔子和子路的關系很特殊。雙方都很在意彼此。
李零先生曾把這對師徒比作宋江和李逵的關系。當然,他只是為了說明子路對孔子的忠心。不過,我覺得這個類比還不夠準確:宋江很難說對李逵有多真誠,但孔子和子路之間,都動了真情。
子路晚年在衛國任職,死于衛君父子的內亂。在亂兵之中,被擊斷了帽纓,帽子搖搖欲墜。子路想起老師的教誨,正色道:“君子死而冠不免。”他放下兵器,淡定地系好帽纓,正冠而死,死后還被剁成了肉泥。不免有人認為此舉迂腐。但我更愿意相信,當時的情形下,子路已經不得不死了。既然要死,就要死得有禮有節。這不正是數十年前,他跟隨老師入門求學的初衷嗎?一個和孔門整體風格差異最大的弟子,用最不“孔門”的方式拜師,又用最“孔門”的方法獻出生命。這不就是教化的作用嗎?
孔門弟子里,子路侍奉孔子最久,至少有四十年。他去世的時候六十三歲,孔子已經七十二歲。而前一年,顏回也剛剛去世。聽聞子路的噩耗,孔子再次哭得無法抑制,四個月后就離開了人世。
(作者:戴波,系歷史學者)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