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浪山小妖怪》:水墨丹青重構東方神話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 2025-08-28 10:06
2025年暑期檔,動畫電影《浪浪山小妖怪》以黑馬之姿突圍,成為引發大眾熱議的文化事件。目前,該片已成功躋身中國影史動畫電影票房榜前十。影片從《西游記》中“無名小妖”的視角出發重構經典,在藝術表達、技術革新與文化傳承等方面實現突破。
《浪浪山小妖怪》一大突破,在于對傳統水墨美學的現代化詮釋。主創提出“筆墨入鏡”理念,將二維手繪與數字技術融合,把國風筆墨轉化為電影語言,構建出獨特的東方視覺體系。遠景上,多層墨色疊染的云霞與山水相融,光影流動如宣紙暈染;在近景,通過手繪弧線結合五行配色(如赤色小豬妖代表熾烈、青色蛤蟆精代表沉郁等),賦予角色飽滿的生命力。影片還在場景設計中融入古建筑元素,如山西佛光寺祖師塔的輪廓、晉祠水鏡臺的飛檐斗拱,均成為小雷音寺等虛構場景的靈感來源。這些借鑒不是簡單照搬,而是通過虛實相生的光影處理,被賦予動態敘事的能力。比如,在表現北張村場景時,創作者以磧口古鎮真實布局為參照,運用青綠色調營造獨特意境。小豬妖與黃眉大仙的對決中,畫面借鑒傳統中國畫的用筆、渲染方式,結合現代透視手法,使水墨山巒隨戰斗節奏變化而起伏,營造“墨浪翻滾”的視覺效果。
《浪浪山小妖怪》的第二重突破,在于其對當代社會議題的寓言化呈現。作為短片《小妖怪的夏天》的延續,該片讓《西游記》中原本的英雄退到背景位置,而把在傳統神話中面目模糊的小妖推向舞臺中央,并賦予其鮮明的個性特質。為進入大王洞熬夜擦鍋的小豬妖,在保守與冒險間掙扎的蛤蟆精,膽小口吃卻要強撐“齊天大圣”人設的猩猩怪……這些荒誕情節猶如哈哈鏡,折射出現代社會中存在的職場現象和個體的生存焦慮。影片還通過“假唐僧師徒”的設定,完成對傳統英雄敘事的解構。小妖們一開始踏上取經之路是為了保命,他們因在完成刷鍋任務時將大王祖輩的刻字刷掉,而被大王追殺。然而,隨著這場“假冒取經之路”的展開,他們意外體驗到因斬妖除魔的正義行動,而被村民當成英雄所收獲到的善意和溫暖,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生活目標。盡管有動搖和掙扎,四只小妖最終仍選擇為解救被囚于小雷音寺的童男童女挺身而出,對抗實力遠勝于自己的黃眉大仙,直至散盡修為。小妖們雖未修成正果,但他們在冒險中展現的善良、勇氣與創造力,恰恰映照了普通個體在社會洪流中的平凡堅守。這種對個體價值的重新定義,為作品注入了人文溫度。同樣耐人尋味的還有作品對家庭關系的當代書寫。在短片《小妖怪的夏天》中,豬媽媽看到小豬妖的葫蘆是空的,便責怪道:“(你)就是不愛喝水?!倍搅穗娪啊独死松叫⊙帧防?,小豬妖的葫蘆始終是滿的,豬媽媽卻斷定他“一口沒喝”。無論是空葫蘆還是滿葫蘆,寄托的都是豬媽媽對小豬妖“愛在心里口難開”的牽掛。這種親情的溫暖羈絆,在欲言又止中道出中國式家庭的真摯情感。
《浪浪山小妖怪》的成功,為中國動畫產業探索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發展路徑。從短片到電影,該IP通過兩個如同發生在“平行時空”的故事實現內容升級與價值擴容。不僅如此,片方開發出印有經典臺詞的角色卡套等衍生品,精準觸達都市年輕群體的日常生活與工作場景。更值得關注的是其跨界融合的商業模式。通過與餐飲、汽車、游戲等多個領域的品牌聯動,“小豬妖”形象和“浪浪山”場景被賦予更豐富的內涵。消費者使用這些衍生品或衍生服務時,完成的不僅是一次商品消費,更是一種具象化的共情體認——“小豬妖完全就是我自己”。在當代消費文化中,情感認同價值有時候甚至高于產品功能價值,該IP恰恰抓住了這一趨勢,讓每個受眾都能在消費過程中與作品、人物構建起獨特的情感連接,最終實現商業價值與文化價值的雙重增值。
(作者:吳佩,系湖南師范大學工程與設計學院藝術設計系教授)
編輯:宮英英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