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學者對以黃帝、堯、舜、禹、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孔子的道統為核心的傳統文化之精華的稱謂。
王國維關于文藝的本質特征的很有影響的理論。綜合王國維著作中論及意境的說法來看,他所說的“意境”,指由“情”與“景”的真實感人的交融統一而構成的文藝的美,是“文章之妙”的根本所在(《宋元戲曲考》五、...
王國維關于真與美的關系的理論。他的這種理論首先是與他對文學的看法相關的。
中學是治國安邦之本,永恒不變;西學可補中學之不足,有應時制變之功用。中國近代早期改良派和洋務派提出的關于中學與西學關系的命題。中學亦稱舊學,指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的綱常名教;西學亦稱新學,指西...
寬以待人之情。清代龔自珍論情欲關系的哲學概念。語見《定庵續集·宥情》。
清代龔自珍早期提出的對社會財產按封建等級分配的社會經濟學說。見于《定庵文集·平均篇》。
清代龔自珍用尊“天命”、尊“君命”以說明天人關系和君民關系的理論。分別見于《定庵續集·尊命》和《定庵文集補編·尊命二》。
天地以至語言、文字、倫紀為“駢化而群生”之“眾人”所創造。清代龔自珍關于宇宙生成論和國家起源論的命題。語見《定庵續集·壬癸之際胎觀第一》(自刻本題作《壬癸之際心書第一》)。
每一朝代王者之為治即是每一朝代學者相與“講究”之學問。清代龔自珍論治與學相互關系的命題。語見《定庵文集·乙丙之際箸議第六》(朱之榛刻本題作《治學》)。
不同的學術觀點相反相成。清代焦循的方法論命題,源于《論語》中孔子的兩個命題:“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和“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兩端而竭焉”。
清代洪亮吉提出的人口理論。洪通過提出人口發展與生產的矛盾,引導人們把視線從社會危機的諸多表面看法,轉入人口與生產、土地本身,啟發人們從土地與人口的矛盾中尋找解決問題的出路,而從事于改變生產與土地的...
以六經蘊含的大義,用于當代世務。清中葉汪中的學術主張。語見汪氏《與巡撫畢侍郎書》,載《述學·別錄》。
對傳統的懷疑。清代崔述治史考史的基本思想。
以疑古思想為出發點,運用考證方法,發現新事實,推倒偽史書。清代崔述在此項工作中取得巨大成就,堪稱一代大師。
時勢造英雄。圣人的作為是時代決定的。清代章學誠歷史觀的基本思想。語出《文史通義》。
事物發展的客觀進程是其規律賴以存在的基礎。清代章學誠的哲學觀點,語出《原道》篇。
《易》象在揭示事物變化的規律,使人趨吉避兇、決定行止方面的作用,與《詩》在治心、正身方面的勸喻行善的功能相糅共濟,語出章學誠著《文史通義》內篇一《易教》下。
“史學所以經世”的簡稱。強調史學必須“經世致用”,反對宋學的“空談性天,離事言理”和漢學的“疲精勞神于經傳子史”的考索補訂。這是浙東學術的特色之一。章學誠將這一思想特色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
六部典籍非“圣人立言以垂教”之“經”,而都是史學著作。六經,指《詩》《書》《禮》《樂》《周易》《春秋》。清代章學誠史學理論的重要思想之一。
清代姚鼐關于文與源的命題。語出《復魯絜非書》:“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陰陽剛柔之發也。”
以理學殺人,借天理殺人。清代戴震揭露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欲的禁欲主義思想時的用語。
體察和理解他人或民眾的思想感情,滿足他人或民眾的生活欲望。清代戴震的情欲觀。
天理存在于人欲之中。清代戴震批判程朱理學關于“理欲之辨”的思想。
人的智慧和才能來源于學習和消化知識。清代戴震關于哲學認識論的命題。
人的感知明察可以達到理性的正確認識。清代戴震關于哲學認識論的命題。
生理感官與思維活動相統一,自然欲求與理性認識相統一。清代戴震關于認識論與人性論的命題。
事物的規律性存在于事物之中。清代戴震為反對宋儒“以理‘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而提出的情理觀。
清代戴震對“理”的界定和解說。戴震的分理思想,與程朱理學的理一分殊是相對立的,他強調人們應該詳細周密地研究具體事物,掌握其規律性,認識其特殊本質和具體特性,以便發展自然科學。戴震的分理思想,是近代...
通過對經書詞句的考證來了解古圣先賢的思想。戴震的治學方法。
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法則。清代方苞用以概括中國古代各體文章的基本要素與寫作規律。方苞關于“義法”的理論是對兩千年來以敘事、議論為主的各種“成體之文”的創作經驗及寫作規律的總結。
為學的目的,應能治理國家,使人民得以生活。清初李塨的政治教育思想。他認為宋儒空談心性,于國于民皆有害而無益。
規律存在于事物之中。顏李學派的哲學命題。發端于顏元,給予詳論者為李塨。它是針對程朱理學“理在氣(事)先”“理在事上”的觀念論而提出。
只有親身體驗才能致知。清初顏元對《大學》中“格物致知”命題的解釋。認為“格物致知”的“格”,應是“手格猛獸”之“格”;“物”就是具體事物。
讀書窮理不足以為學問。清初顏元的教育思想。顏元認為程朱所提倡的“讀書窮理”,實際上是禪學,不是孔孟之學。只有周公的六德(智、仁、圣、義、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射、...
周公、孔子以實際應用的知識和技能教人。清初顏元的教育思想。
舍棄人之“質”和運動于人之質中的氣,則無從談人之性。清初顏元關于人性論的命題。語出《存性編》卷一《性理評》:“非氣質無以為性,非氣質無以見性。”
以諸經解釋一經,以諸經經文相互印證。清初萬斯大采用的治經方法,一曰“以經釋經”。
自秦以來,歷朝歷代之封建君王,皆為竊賊。清初唐甄批判封建專制君主的命題。語出《潛書·室語》篇:“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p>
心、性等主觀精神,主要通過事功、治功表現出來;反過來說,心、性的修養與完善,主要為了建立事功、治功。而建立事功、治功,必須于國、于民、于天地萬物有利。清初唐甄提出的關于心性學說的命題。
對立面雙方的美和丑是相對的,而且可以互相轉化。清代葉燮提出的關于美與丑的辯證關系的命題?!对姟吩疲骸瓣愂?、生新,二者于義為對待。對待之義,自太極生兩儀以后,無事無物不然?!蠹s對待之兩端,各有...
詩歌的發展是前后連續,永不停息的。清代葉燮提出的關于詩歌發展的命題。語出《原詩》:“詩有源必有流,有本必達末;又有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其學無窮,其理日出。乃知詩之為道,未有一日不相續相禪而或息...
作詩者應才智、膽量、知識和力量兼備。清代葉燮提出的關于詩歌創作的命題。出自《原詩》:“大約才、膽、識、力,四者交相為濟。茍一有所歉,則不可登作者之壇?!?/p>
詩是客觀事物之理、事、情的反映。清代葉燮提出的關于詩歌創作的命題。
要嚴格劃清華夏族(主要指漢族)與周邊少數民族的界限,既要堅決反對少數民族入侵中原,又不要主動對他們出擊,要彼此不相侵犯,各安其處。明末清初王夫之關于如何處理華夏民族與少數民族關系的命題。出自《讀通...
有錢的大商人是掌握國家經濟命脈,關系國計民生的社會力量。明末清初王夫之關于商人社會作用的命題。出自《黃書·大正》:“大賈富民者,國之司命也?!?/p>
土地自開辟以來就是人民安身立命的基礎,它不是帝王的私產,必須讓有勞動能力的人所有和耕種。明末清初王夫之關于土地問題的命題。出自《噩夢》:“天下受治于王者,故王者臣天下之人而效職焉。若土,則非王者之...
人觸景而生情;當人帶有不同的心情觀物,物也就帶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明末清初王夫之提出的關于詩歌創作中的情景關系的命題。
詩的本旨是發乎情,節于理。明末清初王夫之提出的關于詩的命題。語出《明詩評選》卷五:“詩以道性情,道性之情也。性中盡有天德、王道、事功、節義、禮樂、文章,卻分派與《易》《禮》《春秋》去,彼不能代詩以...
文章的表達形式和實質內容互相統一,密不可分。明末清初王夫之提出的關于文質關系的命題。
理與勢是事物的規律及其發展趨勢,是互相依賴、相輔相成的。明末清初王夫之關于理勢辯證關系的命題。出自《讀四書大全說·孟子·離婁上篇》:“孟子于此,看得‘勢’字精微,‘理’字廣大,合而名之日‘天’。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