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917h7"></form>

      <form id="917h7"><nobr id="917h7"><nobr id="917h7"></nobr></nobr></form>

          <address id="917h7"></address><address id="917h7"><nobr id="917h7"></nobr></address>

            <address id="917h7"></address>

            機構簡介
            機關黨建 機關黨建
            廉潔文化建設
            精神文明建設

            故事里的“中國”——中國故事與“第二個結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作者:李錚 2025-05-14 11:08

              2025年春節以來,電影《哪吒之魔童鬧?!吩谌蚍秶鷥热〉昧司薮蟪晒?,榮登全球電影票房前五名。這一卓越成就再次證明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扎根中國傳統、把握文化特性,是我們講好中國故事、構建中國特色敘事話語體系的關鍵所在。事實再次證明,講好中國故事需要把握好“第二個結合”。

              所謂“中國故事”,“故事”是載體,“中國”是靈魂。此處的“中國”,不僅是地理上的疆域版圖,更是文化的象征標識。2023年6月2日,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了應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這對我們理解“中國故事”具有重要意義。講好中國故事,文藝是當之無愧的“排頭兵”;講好中國故事,文化則是舉足輕重的“主心骨”。只有講好中國故事的“中國”性,把握中華文明自身的特性,才能肩負起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的崇高使命。

              文化的特質:觀念之“中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從狹義層面來看,中國故事是以“中國”為表現對象的敘事作品;從廣義層面來看,則是以“中國”為核心話語的敘事體系。中國故事的“中國”性,首先體現在敘事觀念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中國人民歷來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懷,當代中國文藝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類?!睙o論是“可信、可愛、可敬”“天下情懷”,還是“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類”,均彰顯出一種鮮明的文學觀念——文學應當貼近現實并深刻地反映現實,要有宏大的視野與深沉的人文關懷,應積極肩負起價值引領的責任。

              在中國文學發展的歷程中,文學與現實緊密相連,以文載道、以文明志始終是主流。無論是“詩言志”,“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還是“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都是這一觀念的體現。在古人看來,文學絕不僅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一種神圣的載體。它承擔著貫通天地人神、關聯古往今來的重要使命,承載著中國人的精神理想與道德追求,體現著一種理想的天人秩序。文學能夠“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亦可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正因為此,在中國人心中,“文之為德也大矣”,文學可以與天地并生而永世不朽。

              新文化運動以來,“現代”以排山倒海的姿態沖潰了“傳統”的堤壩,文學亦從流飄蕩。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藝術審美為核心的西方“現代”文學觀念盛行。不少人在此觀念的影響下,主動摒棄“傳統”,擁抱“現代”。文學創作亦受此影響,強調形式、崇尚技巧、摒棄崇高。這股域外新風的吹入,確有其積極的一面。但是,如不加辨別地全盤接受難免使文學走入歧途。在這種片面的追求下,文學應有的現實關懷、道德熱情和倫理精神逐漸弱化,甚至喪失。這不僅窄化了藝術表達,更把文學封閉在狹小的世界里,割斷了與讀者的聯系、與現實的聯系,難以引發廣泛的共鳴。

              而中國故事所具有的“中國”性,正在于它強調了文學的現實關懷、道德價值與倫理精神。它很好地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真切地展現了新時代中國人高昂的理想信念,這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西方文學觀念的弊端。我們應該認識到,文學絕非一種脫離現實、漠視道德、消解倫理的抽象藝術。扎根現實、高揚正氣、載道揚德、弘真彰善,才是文學的題中應有之義。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需要我們建構起基于中國文化土壤的文學理論與文學觀念,這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基礎,更是“中國”性的根本體現。

              文體的意味:形式之“中國”

              中國故事的“中國”性,還體現在敘事的形式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故事就是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講事實才能說服人,講形象才能打動人,講情感才能感染人,講道理才能影響人?!敝v好精彩的中國故事,“事實”是第一要素。形象的呈現、情感的抒發、道理的闡明,都離不開“事實”。這不僅體現了文學敘事與現實之間的對應聯系,更體現了中國故事的紀實性特質。

              中國文學歷來有記述現實的傳統。早在文學的萌芽時期,殷商甲骨卜辭和西周青銅銘文中,就已有了記事。無論是西周利簋銘文中的“武王伐紂”,還是何尊銘文中的“宅茲中國”,均是對歷史的真實記述。隨著文體的發展,記錄現實、書寫歷史的文學作品層出不窮,成為中國文學從未中斷的主流。從《尚書》《春秋》到《史記》《漢書》,從被稱為“詩史”的杜甫詩歌到“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新樂府,從唐宋八大家到清代桐城派,這一脈絡顯現出中國文學反映現實的悠久傳統。很多精彩的歷史故事,事實和形象兼備、情感與道理共生,可歌可泣、燦爛輝煌,不僅是文學紀實的經典篇章,更反映了中華民族的信仰。

              進入新時代以來,從《奔跑的中國草》到《仰望星空:共和國功勛孫家棟》,再到《決勝毫厘——大國工匠鄭志明》,這些紀實作品真實展現了中國人在農業科學、航天科技、工業技術等方面砥礪前行、艱苦奮斗的腳步。它們既是歷史與現實的真實記錄,更是震撼無數人的中國故事。

              中國故事的“中國”性是繼承中國文學悠久的紀實傳統而來。在敘事層面,強調以現實為核心,以敘事實、寫真實為要義,有力地反撥了過分虛構的弊端。文學絕不僅是追求藝術的虛構,直面事實、書寫真實,更是一重廣闊天地。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需要我們超越對虛構的片面認識,真正立足于中國現實,寫真人、敘真事,展現真實的魅力。這是中國故事最具能量的內核,也是中國故事最為鮮明的標識。

              講好真正的中國故事

              2021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提出“兩個結合”的重大論斷,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其中,“第二個結合”強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這無疑是對講好中國故事提出了新要求。

              當前,無論在觀念認知層面,還是在文體形式層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蘊涵與“中國故事”還未產生深層次的貫通。講好真正的中國故事,意味著文藝作品要有現實關懷,要能夠自覺地、真實地書寫時代發展與個體命運,對現實人生與個體命運常懷悲憫之心。只有以嚴肅的姿態觀照中國現實、以真誠的情感書寫中國現實,中國故事才會感動人心、充滿魅力,中國形象才會更加可信、可愛、可敬。因此,在書寫中國故事時,我們必須充分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給予我們的思想資源,高度重視中國文學關注現實的傳統。這是中國人對現實社會的關注、對歷史秩序的尊重、對未來世界的期待。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八戒八戒神马_好男人手机在线_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_亚洲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form id="917h7"></form>

                <form id="917h7"><nobr id="917h7"><nobr id="917h7"></nobr></nobr></form>

                    <address id="917h7"></address><address id="917h7"><nobr id="917h7"></nobr></address>

                      <address id="917h7"></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