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917h7"></form>

      <form id="917h7"><nobr id="917h7"><nobr id="917h7"></nobr></nobr></form>

          <address id="917h7"></address><address id="917h7"><nobr id="917h7"></nobr></address>

            <address id="917h7"></address>

            機構簡介
            機關黨建 機關黨建
            廉潔文化建設
            精神文明建設

            深刻把握“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

            來源:四川日報作者:李立 2024-11-11 10:52

              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把歷經滄桑留下的中華文明瑰寶呵護好、弘揚好、發展好。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边@是習近平總書記第二次提到“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明確提出“文化主體性”這一重大命題,強調“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文化,新時代我們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上增加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來自我們的文化主體性”,并指出,守正,守的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

              如果說“文化主體性”是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那么從“文化主體性”到“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主體性被賦予了更明確的定位。深入學習和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重要論述,深刻把握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形成邏輯,這對于我們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從哲學上講主體性是從古希臘哲學沉淀下來的基本共識,指人是中心、出發點和目的,正如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所言“人是萬物的尺度”。從古希臘哲學到近代西方哲學,主體性構成了西方哲學的理論基石,近代以來的人本主義思想與人道主義思潮均是從中發源。作為一個關系范疇,主體性指的是人在實踐活動中與對象性客體形成的關系、地位、作用和影響的性質?!爸腥A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凸顯的是中華民族對自身文化的自覺意識和自信程度,是中華民族在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具有自主性、能動性等的價值理念和存在狀態,是有別于世界其他民族的鮮明文化特質和獨特價值體系?!爸腥A民族的文化主體性”與中華民族血脈相牽,與中華文明緊密相連。

              要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需要理解中華文明,“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背后是漫長的歷史累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只有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為什么說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只有在五千多年的歷史中我們才能看清楚中華文明的五種突出特性,即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種突出特性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更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底色和根基。

              要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就要堅定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負著領導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重任,同時承擔起鞏固文化主體性、賡續民族精神血脈的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作為具有高度文化自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正是中國共產黨人自主性探索,“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才成為了新時代重要的理論創新?!爸腥A民族的文化主體性”不是憑空而來,而是有著“文化繁榮—文化自信—文化主體性”的內在邏輯。中國共產黨把文化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矢志不移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皥远ㄖ袊厣鐣髁x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成為國人共識,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成為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尤其是“第二個結合”凝練為“又一次思想解放”,文化主體性正是在“又一次思想解放”中獲得了新的闡釋,“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是在“文化主體性”上的具體化和對象化。

              要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需要樹立文明互鑒的眼光?!爸腥A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是在同世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中形成的開放體系。只有秉持文明互鑒的原則,“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才能屹立于世界各民族文化之林,文化才能以交融的狀態化解矛盾的沖突。文化在交往中涵養,文明在互鑒中尊重。要求我們保持開放寬容的心態尊重世界其他民族文明,中華文明同樣給世界貢獻著精彩紛呈的中國文化,獨具智慧的中國式現代化給世界貢獻著獨特的中國經驗、中國道路、中國方法。

              說到底,“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是自我意識的覺醒,是真誠平等的交流、是相互尊重的態度、是開放包容的氣象。與中華民族一樣各個國家的文明都有著自己的文化主體性,因此,當我們從“文化主體性”到“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整體思考時才真正明白了主體的意義,主體就是自我的形成?!爸腥A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就是中國式現代化歷史征程中從我出發、堅定自我的姿態、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所擔負的“新的文化使命”、就是每一個中國人每一次拼搏奮斗的日常瞬間、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弦歌不絕、血脈賡續、源遠流長?!爸腥A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更是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是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基礎。也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能完整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主體性”論述的深意,“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國共產黨就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就有了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中華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文化特性。”

              (作者系浙江傳媒學院副研究員)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八戒八戒神马_好男人手机在线_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_亚洲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form id="917h7"></form>

                <form id="917h7"><nobr id="917h7"><nobr id="917h7"></nobr></nobr></form>

                    <address id="917h7"></address><address id="917h7"><nobr id="917h7"></nobr></address>

                      <address id="917h7"></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