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作出更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致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賀信引發學界熱烈反響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作者:段丹潔 張譯心 孫美娟 2024-11-11 10:47
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斷滋養和啟迪后世。11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向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致賀信,對專家學者擔負起古典學研究的使命,促進文明傳承發展、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提出殷切期望。
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為賡續歷史文脈、加強文明互鑒提供了重要指引,引發學界熱烈反響。大家表示,將以世界古典學大會為契機,持續深化古典學研究,深化全球交流文明互鑒,推動古典文明在現代世界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促進人類文明傳承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千多年前,中國和希臘兩大文明在亞歐大陸兩端交相輝映,為人類文明演進作出了奠基性貢獻。
“本次大會為中希兩國和世界各國搭建了文明交流互鑒的新平臺?!爆F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古典學研究室負責人賀方嬰備受鼓舞。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極大地鼓舞了古典學領域的研究人員,更為我們指明了古典學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歷史使命。我們將立足中華文明淵源,兼容中西古典傳統,堅持古典學研究的正確方法,專注古典學核心經典研究闡釋,增強對不同古典文明智慧的理解。構建中國古典學理論體系,努力成為現代世界傳播古典文明的文化使者和古典智慧的闡釋者,在人類的古典文明之間架起交流互鑒的橋梁。
古典學以古典文明為研究對象,始終以人類當今和未來作為方向,只有深入歷史文化的深處,才能找到更好走向未來的智慧。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博超表示,中國與希臘,這兩種在軸心時代同時誕生哲學的文明,都為人類整體文明的發展提供了基本的理論元素與實踐模型。中希文明對人本身在“宇宙—世界”秩序中的位置、義務、權利、目的作了全面闡述及論證。無論“古典學”這個概念是何種意義上的,這門學科必定是現代的,因為其誕生決定于古今距離的敞開。因此,一方面,古典學研究必然迂回地指向現代;另一方面,古今距離讓這項研究必然帶有超越當前的“想象”,關切的并不只是“事實性”。古典學之所以對現代人是必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們可以通過“想象”,在過去的維度上紀念那些為人類立足于地球和宇宙作出貢獻的人民與先賢,借鑒并總結他們的經驗與智慧;在未來的維度上為人類保留進取的終極目的,就是古人所追求的至善和美德。
“我們研究古典文明,無論是中國文明、古希臘羅馬文明還是其他古典文明,都是為了更加透徹地理解當下,從而為共同的未來繪制藍圖?!敝袊鐣茖W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古典學研究室助理研究員顧枝鷹告訴記者,古典學的核心是古代經典。這次大會所倡導的古典學研究扎根于對古傳經典的悉心研讀,強調基于原文的探究。古典文明研究有助于今天和未來的我們對抗沉淪與虛無。
“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體現出國家對于古典學研究的高度重視和鼓勵。”北京外國語大學歐洲語言文化學院拉丁語教研室主任李慧談到,中國的古典文明研究具有悠久的傳統和豐厚的學術積累,通過對中外古典文明的研究和互鑒,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們自身的傳統文化和當下的處境,增強文化認同感,從而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古典學研究能夠加深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增強文化包容性和開放性,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自信,積極參與全球事務,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學古知古、以古鑒今、借古開新?!毖芯亢桶l展卷帙浩繁的古典學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也為解決現代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問題提供了重要思想啟示。揚州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劉振認為,古典學人應立足于人類共同關切的基本問題和當今文明面臨的諸多挑戰,從古典學的特點和時代要求出發,努力增進知識積累、拓寬學科視野,更好地探索中西古典經典蘊含的智慧,闡釋其現實意義與文明價值。
擔負古典學研究使命
百余年來,我國學者在“古典學”領域進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為全球古典學研究貢獻了中國智慧。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強調,希望專家學者擔負起古典學研究的使命。
“在傳統的文史哲領域,我國學術界有著大量屬于古典學研究領域的成果?!彼拇ù髮W哲學系教授熊林向記者介紹,以中華書局為代表的一些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大量對中國古代經典進行整理、注疏和研究的專著;經過40多年的積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已經達1000種,古希臘羅馬的經典著作所占比例也越來越大,以及目前正在進行的37卷本“希漢對照《柏拉圖全集》”等,這些都屬于古典學范疇的成就。
但在熊林看來,真正在某種意義上試圖突破現代“文史哲”學科分類,帶有“古典學”自覺的成果,當屬“經典與解釋”系列;經過22年的積累,目前這套書已經出版作品750種。這些成果不僅涵蓋中國古代經典,還包括西方古典文獻的翻譯與解讀,為促進中西古典文明的對話與交流搭建了橋梁,進一步拓展了古典學的研究內容和視野。
重慶大學古典辭書編纂研究中心主任、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黃瑞成表示,古典學的最基礎學科是“古典語文學”。現代大學體制中的“古典語文學”學科,由德國古典學者創立,19世紀以降超越傳統人文學科,成為西方大學中的“顯學”,并發展成為西方古典研究的最基礎學科,對于整個現代西方人文學術具有奠基性意義。眾所周知,現代西方第一哲人尼采,首先是一位“古典語文學家”,而20世紀影響最大的西方哲學家海德格爾,其學問基礎也是“古典語文學”。中國一流大學都有“古典語文學”研究,“古典語文學”學科已成為我國學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中國古典學,應倡導“全球古典語文學”,旨在彰顯“古典語文學”研究的全球視野,助力全球古典文明互鑒研究——這是培養貫通古今兼備中西未來學術人才的重要舉措。將“全球古典語文學”主題提升到民族“生存論”高度,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
東北師范大學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所長張強多年深耕于整理西方古典文獻。他告訴記者,從我國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開拓者林志純先生開始,中國學術界就已非常關注西方古典文獻的譯注。西方古典歷史研究依賴于希臘語或拉丁語的原典文獻,而只有根據相對忠實的譯本,我們才能還原真實的歷史。
張強目前做的古希臘語—漢語、古拉丁語—漢語對照本,就是依據國際慣例,以林志純先生的筆名(日知),冠以“日知古典叢書”。他表示,林志純先生對中國西方古典文明研究的貢獻功不可沒。類似的文獻整理在國外已逾百年,期待以這次大會為契機,從原典文獻中尋繹古代文明的智慧,一同面對現代人類社會的挑戰。
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教授羅峰致力于西方古典學研究和教學,十余年來,她將古希臘悲劇思想與中國傳統思想相結合,推進中希古典文明交流互鑒。羅峰說,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后,她更加堅定初心、牢記使命,爭取通過自己正在主編的《古希臘悲劇集》,為融通古今、匯通中西文明互鑒貢獻一份力量。
古典學研究目前方興未艾,需要我們持續的努力和推進。但“熱”中還需取“靜”,古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需要研究者的沉潛之功。中國人民大學古典學教研室副教授婁林認為,古典語言和文本是古典學研究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主張,古典語言學習與古典文本解讀的深度結合,仍需我們對中國古代經典進行注疏和解讀,對古希臘羅馬原典及其解釋性著作進行翻譯。盡管古典學研究者各有專攻,但古典學不僅是研究古典的學問,也是審視當下和朝向未來的學問。研究者需培養古今中西的廣闊視野和敏銳的問題意識,以推動古典學研究的發展。
“我想我們可以把古典學的‘學’理解為一個動詞。正如《論語》的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學’是孔子對我們說的第一個字。他推薦給我們一種生活方式:只要保持學習的人生態度,總能感受到快樂?!敝猩酱髮W博雅學院副教授董波認為,古典學正是這樣一種生活方式,倡導我們一起向古代先賢學習、向經典學習。這樣的學術工作既是一種艱難的思想探索,又需要以成果的方式作出表達。向先賢學習,樂在其中;成為更好的人,善莫大焉。這樣的古典學是一門可以讓人安身立命的學問,也是一門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學問。
共繪文明交流互鑒新畫卷
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指出:“愿同各方一道,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開幕式上,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正式在希臘雅典設立。這是中國和希臘攜手開展古典文明研究和交流互鑒的重要舉措。中國社會科學院將全力建設好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將其打造成世界古典文明研究的學術重鎮和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平臺。
“在雅典設立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有著深遠且重大的意義?!敝袊诺湮拿餮芯吭涸洪L李新偉表示,這標志著中國學界將首次在西方文明的重要奠基之地開展考古發掘,獲得第一手資料,推動對古希臘文明的原創性研究。與此同時,中國古典學研究也終于建立了位居古典文明重要核心、匯聚世界各地古典學研究精英的學術交流平臺。世界古典學研究也因此會聽到來自東方古典文明核心地區的聲音。
記者了解到,目前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的圖書館和網站建設已經基本完成,現階段正在積極籌備開展考古調查和實驗室建設以及制定古典學研究學術規劃等。李新偉表示,未來,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將通過開展考古發掘和古典學研究、建立考古圖書館、發行學術刊物、組織學術活動、實施研修項目、舉辦展覽展示等,為深化中希兩國人文交流發揮積極作用,促進中國學術界對古希臘文明以及世界其他文明進行深入研究。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架起了一座跨越歷史時空的橋梁,為人類更好地從古典文明中汲取智慧力量提供了交流互鑒新平臺。熊林建議,我們要以此次大會為契機,做好國際人文交流工作,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我們現在進行的古典學研究,是著眼于中西文明的源頭而展開的中西文明互鑒。對于“中國古典學”而言,我們要借鑒業已成熟的“西方古典學”方法和概念等;對于“西方古典學”而言,則當有“到雅典去展示文藝,到斯巴達去表演武藝”的自覺和氣概。此外,對于專業和學科而言,“古典學”對我們來說無疑是一個新生事物。因此,國內重要的大學,應當積極推動古典學專業和學科建設,培養這方面的專業人才。
劉振表示,在學術研究的基礎上,古典學人還應通過國際學術探討、學術作品譯介推廣、文化成果展示等多種形式,讓各國學者和人民更深入地理解中華文明的智慧,更深切地感受中華文明的光彩。與此同時,要從各國優秀文明成果中汲取營養,促進文明對話和文化交流。古典學人要扎實推進古典學教學工作,積極探索符合歷史和時代要求的古典學人才培養模式。尤其是要立足于中西方經典作品及其歷代闡釋,培育青年學子的知識能力和文明意識,幫助青年學子養成跨學科思維習慣,增強其學術交流能力等,以更好地肩負起促進文明傳承發展、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使命。
羅峰提出,古希臘悲劇與西方古典文明、禮法、教育、倫理等密切相關。要切實推進中希文明互鑒,古希臘悲劇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中國傳統思想特別強調“中正”,而古希臘悲劇都以最生動、最打動人心的方式引領人們思索何為正義、智慧、人生的意義等普遍性問題。通過閱讀古希臘悲劇,了解當時的詩人如何應對他們所處時代的價值和倫理困境,將有益于推進中希傳統文明互鑒,為發掘中國古典學傳統的意義并走出現代性危機提供思想借鑒。
在李慧看來,中外古典文明中包含了深刻的智慧、人文精神和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對于當代青年的人格塑造、道德培養、全面而深刻的世界觀培養具有重要作用?!扒嗄耆丝梢詮墓糯枷胫屑橙≈腔酆徒涷?,激發創新能力,推動在現代社會中進行創新和創造,更好地應對未來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挑戰?!彼f。
回溯人類思想之源、總結人類歷史智慧、發掘人類文明傳統,促進文明互鑒、推動文明發展,古典學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學者們表示,未來將勇擔古典學研究的使命,深入挖掘古代典籍中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積極弘揚其中體現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為促進文明傳承發展、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作出更大貢獻。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