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發出了哪些智慧聲音?
來源:中新社作者: 2024-07-12 09:29
第十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正在孔子故里山東曲阜舉辦,圍繞“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主議題,匯聚全球知名專家學者的智慧與洞見。
怎樣處理本土傳統與現代化的關系?人工智能時代人類文明向何處去……與會專家熱烈討論,回應了諸多世界關切問題。
王學典:中國式現代化既不能照搬西方現代化,也不能照搬傳統
“中國式現代化的提出,實際上是試圖容納‘中國式’特色與‘現代化’優勢。”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院長、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王學典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實現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有機結合必須堅持一個平衡性的觀點,既不能照搬西方現代化模式,也不能照搬傳統。
王學典指出,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到西方現代化的本質是資本主導,追求利潤效率。所以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給這種現代化模式設置道德界限、倫理界限、法律界限甚至政治界限,既要發揮現代化的優勢,又要限制其副作用和消極面。另一方面應避免機械照搬傳統,把進一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落到實處。
張其成:《易經》是中華文化的總源頭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教授張其成在尼山論壇開幕式上表示,中華文化集儒家、禪宗、易家、道家、醫家、國藝等精華于一體。其中,《易經》是中華文化的總源頭。
“由此反映出,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剛柔中和’?!睆埰涑烧f,中華文化是一種陰陽調和的觀念,與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等全人類共同價值高度契合。
杰弗里·薩克斯:以古代智慧應對現代挑戰
“未來的世界是什么樣的?孔子給了我們一個最大的啟發,就是‘和而不同’,這是對當今世界最好的解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主席杰弗里·薩克斯在開幕式上提出“以古代智慧應對現代挑戰”的觀點。
杰弗里·薩克斯認為,當今時代,世界各國命運息息相關、休戚與共。正因如此,和諧才顯得如此重要?!拔覀冃枰綄ひ粋€基于‘和而不同’理念的全球倫理框架,而孔子提倡的‘仁愛’將成為新的全球倫理框架的核心,這將是全世界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合作與努力的方向?!?/p>
林安梧:警惕文化同質化 保護文化多樣性
在臺灣元亨書院院長、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林安梧看來,人工智能技術已在各層面推動著跨文化交流,在文化保護和傳承中被廣泛運用,但要留意文化同質化和如何保護文化多樣性的問題?!八陌l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流的障礙,但也可能因此使人們對文化的深層理解受到局限,形成另一個層面的文化溝通障礙?!?/p>
《道德經》中講,“不知常,妄作兇”。林安梧認為,隨便進行發明創造然后走向極端,最后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兇險。所以需要嘗試讓人工智能“服從”天道,在某種指導性原則下,建立相應的倫理框架和文化政策來規范它們。
溫海明:讓數智向“善”發展
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溫海明說,數字化是推動科技進步、技術創新的必然趨勢,是實現現代化所必需的工具和手段,但同時也使得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社會結構變動等方面的問題日益凸顯。面對這把“雙刃劍”,人類社會需要以積極和審慎的態度擁抱變革、應對挑戰,深化數字時代的文化內涵,促進開放合作,讓數智向“善”發展。
溫海明提到,讓人工智能儒家化,使其擁有儒家主義的狀態,成為很多儒學專家近來經常討論的話題。這為反對數字霸權、打破數字壟斷、凝聚構建數字命運共同體共識提供了可能性?!澳康木褪亲屓斯ぶ悄艿膽茫軌蚍先祟惏l展的長遠利益,促進技術和文化和諧共生?!?/p>
何中華:儒家思想在當代有雙重積極意義
“古老的智慧有其恒久的歷史穿透力,不存在過時與否的問題。”在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何中華看來,儒家思想在當代有雙重積極意義,一方面,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儒家“天人合一”理念鼓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解決現代工業文明帶來的環境問題提供了深刻的思考路徑,促使人們反思技術發展與自然生態之間的平衡。
“另一方面,在人際關系的構建上,儒家文化強調的仁愛、禮義與誠信,為現代社會信任危機的解決提供了寶貴的道德資源。通過倡導德性優先、以義制利等原則,儒家思想有助于培養人們的道德自覺,重建社會信任,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焙沃腥A說。
陳曉霞:孟子“共同體”思想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借鑒意義
“‘人禽之辨’‘義利之辨’‘王霸之辨’共同構成孟子‘共同體’思想中最重要的辯證關系,著力調和‘人與物’‘己與群’‘群與群’之間的三重利益,對當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極具普遍價值和借鑒意義。”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陳曉霞在尼山論壇期間表示。
陳曉霞認為,借助“王霸之辨”,孟子視王道為最高追求,不僅蘊含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方向,為全球公正合理新秩序的重建與中國的政治轉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資源,更為新時代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提供了人文智慧。
劉麗麗:推進“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發展
在尼山論壇設置的“人工智能與人類文明”分議題對話會上,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劉麗麗認為,推進“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發展,需要將可持續性、倫理和創新原則融入開發過程,強調三者的關聯性,考慮人工智能技術的長期影響,優先考慮公平、透明和人權,通過包容性和多樣化的實踐,培育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類福祉的人工智能系統。
在劉麗麗看來,植入儒家所倡導的促進社會和諧與共同利益理念設計的人工智能系統,能提升社會凝聚力,減少不平等,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同時,尊重文化和道德價值觀是儒家思想能夠引導人工智能發展的另一個關鍵方面。
第十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于7月11日下午在曲阜落幕,在交流溝通中凝聚新共識!
編輯:張曉芮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