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輝光日新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來源:走進孔子作者:王學斌 2023-11-24 11:25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著眼于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立足于賡續中華文脈、建設現代文明,對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了深入系統闡述,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的文化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是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根本遵循與行動指南。思想界、學術界反應熱烈,熱議紛紛。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提出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兩大全新命題,勢必將成為未來很長一段時期著力探討攻關的重大課題。如果說“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著眼于未來的長遠目標,那么“新的文化使命”則是篤行這一愿景的內在信念。仔細研讀文化座談會上的講話,不難看到,對于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已給出十分明晰的實踐方向,即“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因此,圍繞這一指示,我們遵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創新路徑,仍有繼續深入探究與補充新的文化使命的必要。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在踐行新的文化使命中居于極為基礎性地位。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離不開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也正是源于中華民族自身文明這種深厚的基礎性作用。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對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發展、特質、形態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研究,持續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一系列重大科研項目,從而突破了西方英國考古學家戈登·柴爾德所提出的城市、金屬和文字的國家形成的“三要素說”,根據中國的資料(尤其是良渚古城的發現),兼顧其他古老文明的特點,提出了判斷進入文明社會標準的中國方案。這就有力地破除了以往盲目推崇由西方構建的文明理論的迷思,糾正了很多人習慣于把中國看作西方現代化理論視野中的近現代民族國家的誤區,從而確立了從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來把握與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成與發展的思路。這也是緣何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的深沉考慮所在。面向未來,要實現對于中華文明的“全面深入了解”,經由“第二個結合”“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務必要做好以下五個方面工作:第一,加強多學科聯合攻關,推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第二,深入研究中華文明特質和形態,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建設提供理論支撐;第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民族復興立根鑄魂;第四,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向世界貢獻更多關乎文明賡續的倡議,并著力塑造文明型政黨的形象,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第五,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
良渚古城遺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踐行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路徑。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傳統文化中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蚩梢赃@樣判斷,創造性轉化注重繼承,創新性發展側重創新,而創新毫無疑問是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申言之,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一脈相承、不離正軌的理論立足點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前后相繼、相互奧援的貫通點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足新的歷史起點上,無論是通過“兩個結合”深入推進理論、制度、實踐、文化等重要創新,還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皆需要從更高層面與更深層次推進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啟示我們要更加精準地把握“兩創”與“第二個結合”的關系。其一,“兩創”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進行文化發展創造的基本路徑。2013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2014年9月24日,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016年5月17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強調:“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從中華傳統美德到中華文化再到中華文明,“兩創”不僅應用于具體的傳統美德的現代轉化問題,而且適用于中華文化、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化問題以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議題,逐漸升格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路徑,須久久堅持,不斷拓展。其二,“第二個結合”為“兩創”走向深入提供了明確的推進方向與理論基礎。隨著新時代十年文化變革的深入推進,黨中央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力度、廣度和深度亦愈益加大,在此基礎上明確提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便水到渠成、勢所必然。循此邏輯,我們可以判斷:“第二個結合”本身就涵括于“兩創”之中,是“兩創”的題中應有之義;與此同時,“第二個結合”又突破了“兩創”的預設范疇,“兩創”經由“第二個結合”勢必擴展到道路、理論、制度等方面,不再局限于文化一域。換言之,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內容,“第二個結合”反過來又為“兩創”提供了正確的推進方向和理論基礎。把握住此點啟示,我們就能有意識地理解“第二個結合”的戰略高度,即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置于更高更深更宏大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維度上進行重新審視,從而拓展了“兩創”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面向未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無疑已成為推進“第二個結合”的具體理論方法與實踐手段。換言之,于更為繁復而高超的結合探索中,我們將探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作為聚焦點,將造就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作為創生點,將筑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根基作為立足點,將經由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而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作為著力點,將鞏固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作為關鍵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踐行新的文化使命的中心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制度確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一項根本制度,把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新時代十年,我國文化建設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黨和國家事業全新局面提供了強大的正能量。在這次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著意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薄肮餐撛鞂儆谖覀冞@個時代的新文化?!泵嫦蛭磥恚聲r代的文化發展與文化強國建設,我們的任務重點、焦點、熱點與難點,必當與中國深厚文明底蘊和豐富文化資源相匹配,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相適應,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相承接,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相吻合,與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相一致。這勢必要求我們在文化理論創新方面進行更大力度與更高高度的精研深思?!暗诙€結合”“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這正是我們必須秉持的至為關鍵的理論結晶。梳理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對“第二個結合”的重要概括,繼續造就“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繼續“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繼續鞏固“文化主體性”,將成為文化強國建設布局里重中之重的核心工作。
《從文明古國邁向文化強國》書影
總之,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一方面提出諸如“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等極其重要的現實命題,一方面也對“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第二個結合”等重大理論問題進行了深邃的闡釋與揭示。故在熱議相關系列議題的價值與意義的同時,如何更好地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促使諸多目標走向深入、走向實踐,亦是亟待展開的話題。唯有將諸多議題抽絲剝繭、逐一澄清,我們才能建設成輝光日新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中國史教研室主任、教授,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研究中心秘書長)
編輯:翟凌宇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