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917h7"></form>

      <form id="917h7"><nobr id="917h7"><nobr id="917h7"></nobr></nobr></form>

          <address id="917h7"></address><address id="917h7"><nobr id="917h7"></nobr></address>

            <address id="917h7"></address>

            中心簡介
            機關黨建 機關黨建

            姜昆:人民曲藝滋潤百姓心田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姜昆 2023-03-13 14:53

              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曲藝藝術傳承發展的驅動力和價值所在。新征程上,曲藝工作者應秉持家國情懷,用藝術實踐創新,借科技發展突破,在革故鼎新的同時審視自身,努力為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作出貢獻。

              我在手機上經常“刷”到浙江義烏漁鼓老藝人葉英盛的視頻?!包h恩唱不盡,生活日日新,漁鼓聲聲響,樂壞新農民!”這種說唱形式朗朗上口、情感充沛,以喜聞樂見的方式為百姓送去歡樂。像葉老這樣,生動鮮活地傳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是每個曲藝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歷史責任與使命擔當。

              進入新時代,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呈現出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的特點。面對新需求新期待,廣大曲藝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不斷探索新形式、拓寬新內容,推出了曲藝說唱《看今朝》、長子鼓書《臘月天兒》、二人轉《青春之歌》、曲藝劇《望紅臺》、評書《話說黨史》、蘇州評彈《戰·無硝煙》等一大批觀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曲藝作品,展現了質樸的人民情懷、獨特的審美意蘊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近年來,曲藝舞臺由傳統劇場延伸到各大網絡平臺、自媒體中。人們欣賞曲藝表演的方式,也由坐在觀眾席拓展到隨時隨地看手機屏幕。廣大曲藝工作者順勢而為,與網絡牽手,不斷“破圈”“出圈”,滿足觀眾的新觀演需求。比如,陜北說書、蘇北大鼓等一些小眾的地方曲種,過去只能走街串巷,在田間地頭和小劇場表演,現在卻通過各種網絡平臺獲得了意想不到的認可度和喜愛度。技術革新帶來新的藝術表達和渲染方式,曲藝工作者深知,觀眾在哪里,演出就應該到哪里。

              面對“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面對“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面對“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質疑,面對“用感官刺激代替娛樂享受”的擔憂,曲藝工作者在革故鼎新的同時應不忘審視自身,不斷用正能量的作品展現生活、謳歌生活、愉悅百姓,努力提高自己藝術作品的質量。

              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只有扎根于人民群眾這片沃土,才能結出更多曲藝碩果。中國的曲藝人,有信心、有責任將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結合起來,不斷推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曲藝作品,反哺人民、激勵人民。

              作者:姜昆(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

            編輯:王彤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八戒八戒神马_好男人手机在线_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_亚洲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form id="917h7"></form>

                <form id="917h7"><nobr id="917h7"><nobr id="917h7"></nobr></nobr></form>

                    <address id="917h7"></address><address id="917h7"><nobr id="917h7"></nobr></address>

                      <address id="917h7"></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