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玉明:感受中國哲學敘事的浩然之氣
來源:學習時報作者: 2025-05-16 10:23
經典需要常讀細品,就像摯友需要經常溝通交流一樣?,F在講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體而言,很多思想家的觀念主張蘊藏著解決問題的智慧,啟發人們如何自正其身。
因為專業的原因,大學時代我就系統學習過《中國哲學史》,記得當時是著名哲學史家蕭萐父、李錦全主編的,很權威,也很難讀。后來,我又系統閱讀了馮友蘭、勞思光、張豈之,還有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編著的若干版本,深受啟發,倍覺常讀常新。
孟子生逢“殺人盈野、殺人盈城”的戰國亂世,可謂是以浩然正氣挺膺擔當的志士,以向諸侯國君推行“仁政學說”為己任,力勸統治者施惠于民。他為了突出民本主張,大膽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睂@種以民為本、體恤蒼生的堅守,和對王權統治的大膽批評足以令人動容。面對世間充斥著殺戮、險惡、功利和自私,“四端說”橫空出世,開明宗義指出,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堅定認為人性本善,進而指出“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保撕颓莴F存在著很小的差別,萬不可拋棄這種差別,而應該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這些善的品質。今天從學理上看并不算是科學論證,但從當時的人性意義上看無異于昏暗宇宙中的太陽光芒,啟導人心向善,說服君主推行仁政。這是對當時人性問題的偉大喚醒,真可謂用心良苦!每次讀到動情處,無不感佩嗟嘆,而每每遇到挫折和困難時,都會從內心深處喚醒這種大任大義大勇,激蕩我內心的良知,以充盈之正氣勇敢面對,信步前行。
另一個感染我的是墨家代表人物墨翟,他主張“兼愛非攻”,認為攻掠他國的戰爭是最大的不義行為,應該挺身而出堅決抵制。為此他不惜“摩頂放踵”,長途跋涉“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完成“止楚攻宋”偉大壯舉。他既深入淺出講“非攻”的道理,又付諸行動伸張正義,即使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墨子視人如己的思想,表現出熾熱的天下情懷。正如莊子評價其“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辈徽撋旰问?,不論身在何處,人都需要正義的追求、火熱的真誠和無私的付出。
中國哲學發展到兩宋時期,逐漸達到高峰,其中被稱為“北宋五子”之一的張載就是一個奠基性人物。他一生跌宕起伏,兩被召晉、三歷外仕、著書立說、開宗立派卻終身清貧。他經歷了人生的數度磨難,終創“關學”成為一代宗師。明清之際大思想家王夫之高度評價張載“上承孔孟之志,下救來茲之失”。他提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千百年來振聾發聵,被稱為“橫渠四句”,成為歷代知識分子的理想,很多讀書人都會有“與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鳴。最令我受觸動的是張載所作只有253字的千古名篇《西銘》里的“民胞物與”這個概念,意思是民是我同胞,物皆我同類,我對他人他物均應像兄弟一樣對待。這些靈魂觸動,對我多年的教育生涯源源不斷地給予浸潤,經年累月終將積淀成文化心理品格。
南宋初期與朱熹齊名的“百世大儒”陸九淵,號象山先生,上承孟子而開創心學一脈。他嫌理學代表人物朱熹“泛觀博覽而后歸之約”的為學主張過于復雜煩瑣,提出“先發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覽”這個簡單而干脆的辦法,主張“心即理”,理就在心中,不必多向外求,“心”為一切道德價值的根源,應該由“明心”而擴展到讀書問學。這種“簡易直截”的觀念直接啟發了幾百年之后的王陽明。
歷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典故,講的就是陸九淵和朱熹在鉛山鵝湖書院展開的有關“心”與“理”的大辯論,兩派觀點互相交鋒,成就一段學術佳話。據記載,陸九淵曾受朱熹邀請到白鹿洞書院為學子講授《論語》中“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一章。陸九淵的演講感動了論辯對手。陸九淵講做一件事最根本的是什么?到底是出于公心還是私心,是堅守義還是追逐利,這一念之微最為關鍵。朱熹請陸九淵把所講要義寫成文字,刻石立于白鹿洞書院,并邀陸九淵泛舟同游,惺惺相惜。這個故事一直打動著我,并始終看作中國思想史中最偉大的場景之一,兩個在致思學問上爭得面紅耳赤的巨匠,卻在品德境界方面互相欽佩欣賞。
20多年時間里,每每在對學生講授中國哲學史課程,除了重點講解每位哲學家的思想主張之外,都不吝言語和筆墨盡可能鋪陳其思想體系形成的心路歷程,以此達到啟發智慧和涵養德性的雙重作用。畢竟中國古人的學問歸根結底是在追求“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境界。
(作者系沈陽工業大學黨委書記)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