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誠:《說文解字》與中國文脈賡續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王誠 2025-04-19 16:18
《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是傳統語言文字學的要籍,是中國學術史上的不朽名著。著者是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他撰寫《說文》的初衷是為了解釋古代的思想文化經典,后來《說文》本身具有了與經典同樣重要的地位,并從中衍生出一門學問,即“說文學”(也稱“許學”)。文字是一切典籍的基石和文化的主要載體,《說文》是古代以文字學通經、通史最典范的論著,是開啟中華歷史文化寶庫的一把鑰匙。
漢代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東漢接續秦和西漢,鞏固了“大一統”的政治局面,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重要時期,長期政治統一帶來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認同,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發展創造了條件。同時,漢代也是學術特別是經學的昌盛時期。《說文》的撰作深受漢代政治思想和學術風尚的影響,漢代的社會狀況和許慎的思想意識必然要反映到《說文》中來。
《說文》一書中,“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鳥獸昆蟲、雜物奇怪、王制禮儀、世間人事,莫不畢載”,因此,它所反映的漢代社會狀況是多方面的。比如,我們可以從《邑部》和《水部》所載地名中窺見漢朝的疆域?!兑夭俊匪械孛米?,分為國、郡、縣、邑、鄉、亭、里、聚等行政區劃和組織單位,排在最前的是六個國名用字,第一個是“鄯,鄯善,西胡國也”(鄯善本名樓蘭),后五個是夏代、周代的古國名?!墩f文》列字次第,“類聚群分,皆有意義”,為什么把西域的鄯善國列在首位呢?清代段玉裁引用《史記·天官書》的話解釋說:“中國山川,維首在隴蜀,紀地者必始于西,故起西域而雍州?!蓖瑯樱h、邑等名始于“郿”字,排在前面的十余個地名皆屬西北的雍州,其后才是中原地名?!端俊妨兴孜坏氖恰皻瘢鳂O之水也”,段玉裁注:“言水必先汃,與《邑部》言地先鄯善,皆自西而東?!蔽鳂O汃國即豳(邠)國,為古西戎地。列在“汃”后的是“河”(即黃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侖山,發原注海?!边|闊的疆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的地理基礎,《說文》對地名的編排反映了漢代人對地理的認知,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民族共同體意識。
又如,《說文》載各地物產甚富。漢代絲織品以齊、蜀為主要產地。古代巴人稱賦稅為“賨”,幏布作為當地特產,是西南少數民族向朝廷繳納的實物貢賦?!逗鬂h書》中提到“賨幏”和“火毳”(即火浣布)作為珍異之物藏于內府?!遏椴俊妨杏袛捣N細布,僅“[圖1],蜀細布也”標明產地,為名貴之物。此外,還有三種少數民族所織布名:“絣,氐人殊縷布也”“紕,氐人[圖2]也”“[圖2],西胡毳布也”。氐人生活于陜、甘、川交邊地區,以農耕為主,也從事畜牧,他們用麻縷織成異色相間的“殊縷布”,暢銷內地。后兩種是氈類毛織品,“毳”訓獸細毛,“[圖2]”是緙毛織物,工藝復雜,價值昂貴,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商品。
《說文》訓釋動植礦物名,間或標明出產地。如《玉部》:“[圖3],石之有光,璧[圖3]也。出西胡中。”此即來自西域的琉璃。《丹部》:“丹,巴越之赤石也?!贝酥^巴郡、南越出產的丹砂。《犛部》:“犛,西南夷長髦牛也?!贝思搓笈!?/p>
漢代政治的統一和生產力的提高為思想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儒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興起。許慎撰作《說文》的目的是從文字出發來發揚“五經之道”,其《敘》稱:“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識古。”春秋戰國時期,“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推行“書同文字”的政策,以小篆為規范字體,同時又“燒滅經書,滌除舊典”。而漢代則致力于典籍的整理和文化的重建,并特別重視識字教育,漢律規定學僮“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吏”,“書或不正,輒舉劾之”。同時,儒家經學地位的提升和整理古文獻的需要推動了文字的研究,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了《說文》這部中國最早的漢字學專書。
通過《說文》,我們可以看到漢字對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維系作用。《說文敘》中闡述漢字的起源和功用:“黃帝之史倉頡……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黃帝建立了統一的華夏部落聯盟,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許慎認為文字始制于黃帝時代,是管理政事、發布政令、教化百姓的重要工具。隨著社會的發展,漢字“孳乳而寖多”,同時又“改易殊體”,不斷演變?!稊ⅰ分杏浭隽酥芮亍蓾h的主要字體,包括古文、籀文、小篆、秦隸、草書等。一方面,漢字的發展一脈相承,它的表意性綿延不絕,涵養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另一方面,漢字的變異對信息傳遞和交流造成障礙,需要進行規范和管理。漢代通行隸書,多種字體并存,而《說文》的收字原則是以小篆為正字,古、籀為補充,因為小篆是秦統一后用以規范、統一全國文字的標準字體,籀文是周宣王時期初步整理過的文字,古文曾用來書寫六經,而且“厥意可得而說”。許慎對搜集到的漢字作了系統化的處理,同時用“六書”講解字形構造的理據。由于《說文》整理、構建了漢字的構形系統,并深入分析了字理,所以成為文字應用的標準和范本,對漢字的規范產生了顯著作用和深遠影響。規范、統一的文字保障了文化的傳承,維系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和統一性。
《說文》同時也是一部訓詁專書,“六藝群書之詁,皆訓其意”,古代典籍特別是儒家經典的準確解讀和闡釋離不開它。舉例來說,先秦典籍里的“蠻夷”通常被認為是蔑稱,但由《說文》可知此實為誤解,《蟲部》:“蠻,南蠻,蛇種?!毙鞛蹲⒐{》:“南方多蟲蛇,故蠻閩從蟲,皆名其地而移以言人耳?!薄洞蟛俊罚骸耙?,平也。東方之人也?!薄堆虿俊贰扒肌弊窒抡f解:“唯東夷從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壽,有君子不死之國。孔子曰:‘道不行,欲之九夷,乘桴浮于海?!幸砸??!笨梢姟靶U夷”本來并無貶義,南蠻和東夷只是居處地區別于諸夏(中原),“蠻”從蟲,蓋因南方少數民族以蛇為圖騰,而“夷”從大、從弓,則或謂東夷之人習用弓箭。
《說文》不但征引經傳等古代文獻,還引用方言俗語及外族語。漢代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方言復雜,不同地域間的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需要克服語言的障礙,因而方言研究有較大進展,《說文》繼承了以揚雄《方言》為代表的兩漢方言學,但許慎引用方言的主要目的在于說解文字形音義,由此解讀六藝群書。如《土部》:“圯,東楚謂橋為圯?!贝俗忠娪凇妒酚洝贰埃◤埩迹┎接蜗纶萆稀?,下邳即屬東楚。不過,《說文》在客觀上對方言和通語作了溝通,反映出方言之間及其與通語的相互滲透和交融,如《聿部》:“聿,所以書也。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筆,秦謂之筆?!薄稜栄拧饭弊ⅲ骸笆袢撕艄P為不律也。語之變轉。”可見各方言對筆的異稱只是語音的轉變,“筆”本為秦方言詞,漢以后成為通語詞。漢語方言分歧復雜,之所以沒有分化成獨立的語言,文字和書面語的統一是重要的因素。
《說文》自問世后傳習不衰,在唐宋時期得到整理、校訂,逐漸形成一門專門的學科,《說文》學在清代發展成熟,并達到鼎盛?!墩f文》之所以備受重視,是因為漢字記錄了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是中華文化的基石。《說文》傳承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集中反映了漢字對中華民族統一的維系作用。作為中華文化認同的根基,《說文》的研究、普及和應用對于傳承文化記憶、堅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系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古籍研究所副教授)
編輯:張曉芮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