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917h7"></form>

      <form id="917h7"><nobr id="917h7"><nobr id="917h7"></nobr></nobr></form>

          <address id="917h7"></address><address id="917h7"><nobr id="917h7"></nobr></address>

            <address id="917h7"></address>

            機構簡介
            機關黨建 機關黨建
            廉潔文化建設
            精神文明建設

            陳霞:繼承前輩傳統 建構中國哲學自主知識體系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作者: 2025-03-17 16:46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作出了重要論述和戰略部署。在2016年5月17日召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對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方向進行了系統論述和全面指導。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進一步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全國哲學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認識到建構中國哲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性。哲學指向自身和對象世界的一般或普遍之物,是用純粹概念進行的思維活動,被稱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和文明的活的靈魂,因此,馬克思說,“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新時代呼喚哲學的創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從中國哲學自身尋求內在動力,發揮理論引領作用。

              在中國古代經史子集的學術體系分類中,并沒有一個獨立的系統與現代學科意義上的哲學相當。1913年,參照西方的學科分類,哲學在中國的教育系統中單獨立科,隨之建立的中國哲學史學科也是“以西釋中”的產物。近幾十年來,中國哲學界對“以西釋中”有諸多反思,中國哲學產生了自我辯護的需要,如格式化的偏頗、中西哲學互動的不對稱、中國哲學的本土特色被淡化、“哲學在中國”還是“中國的哲學”、哲學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現代性與民族性等根本問題。這些反思指出了“中國哲學”研究范式的種種局限。中國哲學具有自身獨特的思想脈絡和傳統,也有進一步展開的空間和潛力。例如對中國哲學自身特色及其與西方哲學異同的研究,又如重新認識中國哲學與傳統經學、子學和史學的關系,儒釋道三家異同,中國哲學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等問題。這些問題對于建構中國哲學自主知識體系都非常重要。

              當前建構中國哲學自主知識體系,面向的是現在和未來,但不代表要把過去的傳統推倒,一切從頭開始。近代以來的中國哲學家做了不少有意義的工作,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值得我們學習、繼承和發揚。

              首先是近代中國哲學家的學術自主意識。近代中國哲學界的工作是在比較參證、融會貫通中創造出反映和指導時代的哲學思想。如羅素在1920—1921年間訪問中國后,其思想在中國哲學界得到了較為廣泛的傳播。“感覺材料”“摹狀詞”等羅素哲學的核心術語也為當時中國哲學家馮友蘭、金岳霖、張岱年等熟知,但他們卻都在不同程度上揚棄了羅素的邏輯經驗主義主張,基于中國的哲學傳統進行了新的創造。羅素質疑傳統形而上學,認為邏輯分析能夠消解形而上學問題。張岱年與馮友蘭繼承了中國哲學特有的實在論傳統,與羅素的思路產生重大分歧。馮友蘭通過對維也納學派的批判而創建了中國的形而上學。金岳霖也是既吸收又揚棄,他批判了羅素思想,并基于“道—式—能”的推演而建立起獨特的關于“道”的形而上學體系,擺脫了羅素的經驗論傳統。這套體系在保持民族特性的同時,吸收了那個時代哲學和科學的最新成果,避免了傳統形而上學因圍繞本源、開端、造物主等展開無意義陳述而遭受的批評,率先沖出了反形而上學的重圍。馮友蘭評價金岳霖“《論道》這個體系,不僅是現代化的,而且是民族化的。關于這一點,金岳霖是自覺的”??梢?,經驗論的傳入激發中國哲學家發展出了一種更精致的帶有實在論意義的認識論,他們并沒有將西方哲學奉為圭臬。

              其次是近代中國哲學家對西方哲學的吸收、借鑒和本土化改造,以及在此基礎上對中國哲學的推進。賀麟投入了畢生的精力翻譯、研究、傳播抽象程度高、思辨性和體系性強的德國古典哲學,期望以此提升中國人的思維水平,以使我們能在本體論、形而上學、知識論、倫理學等方面進行創新。他翻譯的“對立”“統一”“揚棄”“差異”等漢譯哲學經典術語已成為中國現當代哲學的核心話語,促進了漢語哲學的繁榮。在中國哲學研究中,他將德國唯心論引入宋明理學,將中西有關“心”的理論有機結合起來,提出了“新儒家哲學”“邏輯之心”“自然的知行合一觀”“以精神或理性為體,以古今中外的文化為用”等概念和命題。他糾正了中國傳統思維重直覺的傾向,揭示直覺與理智的融合,使得對世界的認識、對本體的體悟、對至善的追求不再僅憑直覺,而是加強理性的思辨。他對“心”“理”“知”“行”等概念進行清晰界定、條分縷析,突破了理學家把這些概念與封建綱常禮教相聯系的局限,把這些概念從德性修養擴展到了邏輯論和認識論,為道德與價值之“心”增加了“邏輯之心”的維度,賦予這些概念新的內涵。這是借鑒德國古典哲學對傳統心學進行的一次革命性突破。他的哲學體系既保持了民族性,又更加理論化,創建了一個經過邏輯論證的、具有形而上學意味的新的“心學”體系。 

              最后是近代中國哲學家在體系建構中對認識論和邏輯的強調。建構中國哲學自主知識體系,要在強調實效與實踐、敘述經驗的基礎上講出一番道理,形成一套知識體系,以基礎理論研究解決現實問題。傳統哲人有著長期的哲學思考活動,但有不追求體系化的理論表達而強調實效、不注重知識體系建構而強調經驗的傾向,缺少把經驗講清楚的科學理論和自覺的知識體系建構。金岳霖曾經說:“如果哲學主要與論證有關,那么邏輯就是哲學的本質。大量的見識令人神往,健全的實在感覺在今天大概比豐富的想象更有說服力。但是無論如何,嚴格的推理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哲學家受到批評往往不是因為他們的思想,而是因為他們發展這些思想的方式,許多哲學體系都是由于觸到邏輯這塊礁石而毀滅的?!痹隗w系建構中,需要補充邏輯的、知識論的環節,提煉出清晰的概念和范疇,逐漸把這些概念和范疇通過邏輯分析論證成一個系統、嚴格、周密、明晰的理論。這個過程的每一步都需要嚴格的界定和推理。人們通過提供理由來證明知識,任何知識體系一旦在邏輯上出了問題,就不能成立。作為理論形態的知識體系,其本身就是一個完整且嚴格的邏輯論證應用系統。從基礎概念到基本原理的擴展過程,是邏輯的推演和推理過程,而理論體系的建構,則是一個符合邏輯規則與規律的論證過程。從這個意義來講,邏輯是建構知識體系的基礎。中外知識體系的歷史發展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如今,建構中國哲學自主知識體系應當在前輩留下的寶貴經驗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入貫徹“兩個結合”,融合馬克思主義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貫徹“兩個結合”要注重生產力、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思想環境等對哲學發展的影響,深入理解歷史唯物主義。我們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豐富智慧、學術積淀與研究理路,注重傳統概念的現代轉化和創新發展,形成具有傳統底蘊的原創性概念。從我國實際出發,吸收借鑒國外知識體系并進行本土化改造,著眼于解決中國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展現時代發展狀況及其內在邏輯,體現中國哲學的主體性,對實踐進行理論總結,并為實踐提供理論指導。

              創新基于我們對未來的想象。世界在塑造著未來的中國,中國同樣在塑造著未來的世界。哲學影響力的關鍵在于對世界的塑造能力。中國哲學自主知識體系應當在彰顯中國哲學主體性的同時,保持與其他哲學的對話和交流,融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資源,參與到國際學術共同體中,參與哲學的當代建構。我們應從哲學史轉向哲學,從圍繞經典轉向圍繞問題,加強知識論論證,拓寬全球視野,用新的話語體系闡釋中國傳統思想,歸納其重要特色,將中國哲學發展成具有現代性的知識體系,以影響和指導現代人的生活,塑造未來的中國和世界。

              作者系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編輯:張曉芮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八戒八戒神马_好男人手机在线_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_亚洲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form id="917h7"></form>

                <form id="917h7"><nobr id="917h7"><nobr id="917h7"></nobr></nobr></form>

                    <address id="917h7"></address><address id="917h7"><nobr id="917h7"></nobr></address>

                      <address id="917h7"></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