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文化基因 推動文脈賡續
——文物視閾下中華民族精神文化譜系觀念認同管窺
來源:蘭州新聞網作者:劉剛 2025-09-05 09:36
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中唯一文明未曾斷代的東方文化母體,中國自古就以“中和守禮”為經的文明面貌,“至善崇德”為緯的道德總綱享譽寰宇。無論古時“天下為公”大同愿景,還是當代“人類命運共同體”價值引領,“禮儀之邦”國家觀念認同因子凝聚成“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為內核的崇高倫理規范認同,彰顯和諧處世大國之道。習近平總書記倡導:“我們要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25年,《人民日報·探尋中華民族的創新基因》引題:“文物鐫刻著中華民族一路探索創新印記,承載著創新精神”。相較文獻,國寶記錄文字作為文化譜系因子物化載體,根植于史實是第一手檔案,“釋古證史”還原真相,彌補史料紕漏,科學佐證意義重大,范圍涵蓋甲骨、金文、簡牘、帛書、敦煌文獻、墓志碑碣等,并憑借“造型、紋飾、文字”等多維要素構建起古史敘事空間溯源民族精神內核,通過“藏禮于器”路徑傳承中國優秀文化價值觀念認同。文脈載道、物證銘史,本文擇其要者,概述如下。
一、華夏國家啟幕和大禹及治水證據——遂公盨
“萬邦肇源、總湊中原”是大禹時期從新石器原始聚落向夏代國家文明聚合發展的基本考古學邏輯,無論蘇秉琦“滿天星斗”、費孝通的“多元一體”,還是嚴文明的“重瓣結構”,文物證據多與《左傳》“禹會諸侯涂山,執玉帛者萬國”等文獻吻合。其后,始皇焚書記錄上古“三皇五帝”真相典籍多亡佚,大禹真相及治水證據匱乏。顧頡剛等“疑古派”和郭沫若等史家多認為大禹和治水乃神話傳說?!秶Z》《史記·夏本紀》等古籍雖有記載,但“禹”字銘文極罕見,僅憑叔夷鐘“處禹之堵”和秦公簋“鼎宅禹跡”等得管窺。
大禹及治水物證——西周中期青銅禮器“遂公盨”(約2850年,保利藝術博物館藏)內底銘文:“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降民監德……”描述大禹治水為政以德史實,銘文與《尚書·禹貢》《詩經》等文獻高度吻合??脊艡嗤顚W勤等認為,此盨是確鑿證明夏朝奠基人大禹治水,為政尚德真實性最早文物。澤被后世“大禹和治水精神”毋庸置疑,其子夏啟以“九州為基”建立最早國家——夏,華夏國家文明揭幕。同時揭示,先祖大禹尚“德政”致力于構建和諧社會,偉大復興,我們應從大禹治水精神中汲取不竭奮進力量。
二、周武王建國方略及最早“中國”記錄——何尊
追本溯源,“中國”是我們偉大祖國的官方稱謂且出現極早?!爸袊弊钤缬诠盼墨I中出現約是周朝?!渡袝ぶ軙份d:“皇天既付中國民,越顧疆土”?!对娊洝ご笱拧酚小盎荽酥袊?,以綏四方”。《史記·秦始皇本紀》有“子孫或在中國”……其后,中國一詞頻繁見于《左傳》等史料。
迄今為止,文物所見最早“中國”是西周國寶“和尊”底部銘文——“宅茲中國”(距今約3000年,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記述周成王承武王遺志,營建東都并建國于天下地理版圖中心——“中國”,即“定鼎中原”洛邑?!罢澲袊睖蚀_詮釋最早“中國”本義,是國家文明DNA符號蘊含對國名內涵外延的頂層文化設計邏輯——“秉持中道,擇中建國,中和治國”方略,這與《禮記·中庸》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契合,“擇中順天”樸素唯物論智慧。2024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時強調:“宣傳好國寶何尊其中蘊含的偉大智慧,增強中華文明自豪感,弘揚愛國精神,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下去。”“中國”二字成為中華兒女心中最深沉持久的力量源泉與綿延不斷精神寄托。
三、九州攸同到秦始皇天下一統宣言——秦詔版
鑒古知今,當今中國是地域版圖與文化格局高度統一的56個民族共同體大家庭,但大一統格局肇基卻歸功于秦始皇“四海一”的偉大功績。秦朝推行統一度量衡與郡縣的秦律、秦制并奠定中國2000多年統一格局,并深刻影響著當今中國的制度基礎,所謂“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對秦皇一統之功亦不吝贊許,《尚書·禹貢》描繪大禹期盼“九州攸同”的國家統一愿景,終在始皇治下實現。統一制度史料記載確鑿。譬如,《史記·始皇本紀》載:“廿六年,皇帝并一海內以為郡縣,同書文字,車同軌……”同類載述頗豐,茲不贅言。
根據考古,記錄秦朝“統一”政令事實的官方詔書多以篆體鑄刻在“方升、秦權、詔版”等文物表面。最典型證物包括,發現于北地郡,現藏甘肅鎮原博物館和發現于秦都咸陽,今藏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國家一級文物,始皇二十六年的文物——《秦量詔版》銘文:“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嫌疑者,皆名壹之?!币鉃?,始皇統一天下,下詔書依法糾正度量衡器具不一致,使制度政令統一。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疆域、制度文化的高度統一,始皇之功澤被當代。
四、漢武帝“開疆拓土、儒學潤疆”——“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
漢武帝“文治武功”并舉。開疆拓土,遣使張騫出使西域,開辟古陸路絲路廊道,對河西走廊和西北邊疆有效管轄,奠定了煌盛漢文明主流格局。“儒學為骨”文化興邦,塑造了輝煌漢文化性格基調,成為此后二千年間國家正統思想,將漢文化傳播至我國新疆乃至西域中亞等地。其軍事、文化、邊疆管理、經濟制度等“治國理念”屢見于文獻《史記·匈奴列傳》《漢書·西域傳》《懸泉漢簡研究》《居延漢簡考釋》《肩水金關漢簡》等。
西漢“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新疆尼雅遺址,一級文物)篆書內容:“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與天無極”。釋讀為五大行星同時現身東方天穹的天文現象是利于中原統一邊疆的“祥兆”,核心強調,中央禱祝國土統一順遂和民族地區長治久安愿景,是“利中國”旨要所在。2012年《光明日報》報道,這是新疆迄今最早有“中國”二字國寶。彰顯了西漢政府對西域統一管轄和“文化潤疆”的卓越成效,揭示了漢地和民族兄弟深度交融互鑒,邊疆對漢文化高度認同和反哺向往,是多民族文化共同體價值認同見證。
五、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考古遺跡和文物是歷史見證,必須保護利用好?!蔽拿}賡續,國寶文物承載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向心力,從王國維“二重”到葉舒憲提出“四重證據”法,文物與文獻相合,科學印證“歷史文明所書寫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精神文化譜系”。守望國寶文化基因,講好中國故事,為偉大復興凝心聚力,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砥礪前行。
(作者系蘭州理工大學建筑藝術設計學院講師)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