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917h7"></form>

      <form id="917h7"><nobr id="917h7"><nobr id="917h7"></nobr></nobr></form>

          <address id="917h7"></address><address id="917h7"><nobr id="917h7"></nobr></address>

            <address id="917h7"></address>

            機構簡介
            機關黨建 機關黨建
            廉潔文化建設
            精神文明建設

            “能說會道”也是文化創造力

            來源:人民日報作者:王大惟 2025-08-19 09:20

              《論語》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人似乎都給人留下只顧埋頭做事、不善言辭表達的印象。至于公共場合、鏡頭前、鎂光燈下的言說與表達,就更為普通人所不擅長了。

              這樣的情況如今正在發生改變。

              脫口秀舞臺上,農民、教師、空乘、公司職員、退伍老兵、外賣騎手紛紛亮相?!疤と肷鐣虐l現,會做題也沒什么用,因為很多重要的人生問題,參考答案都是‘略’”,年輕演員笑談初出校門的青澀迷茫,戳中無數同樣年輕的網友內心;“生活給我關上一扇門,我給它開個脫口秀專場”,殘障演員這句瀟灑之言,又讓多少人在笑聲中感悟到不妨換個視角看人生。

              短視頻平臺上,沂蒙二姐站在田埂里神采飛揚:“這是春嗎?這不是春,這是年輪循環的波紋,這是大地睡醒的動人”,“土味”詩歌之所以讓人“上頭”,因為樸實中有著擋不住的執著與激情;“吉時已到”的“吉時”是什么時候,為何古人說“寧舍一頓飯,不舍子時眠”,讀書博主一口氣講清古代的十二時辰,讓網友驚嘆“這才是中國人獨有的時序浪漫”。

              伴隨著蓬勃發展的新大眾文藝,不同年齡、不同行業、不同群體的人們走上舞臺,面對鏡頭,拿起麥克風,從容自信、幽默風趣地講述自己的生活見聞,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一股言說與表達的浪潮正奔涌而來。從不善言辭到能說會道,我們看到越來越踴躍的大眾創造,看到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相向而行,看到語言藝術經生活淬煉煥發出的新光彩。

              語言源于生活,語言藝術也是生活經驗和人生智慧的結晶。當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已成常態。以脫口秀、短視頻為代表,這些大眾藝術之所以受到歡迎,因為它們富有現實感、生活味,瞄準與生活關系緊密的成長、職場、情感等話題,回應當代人的生存狀態和情感需要。越來越多“素人”主動參與其中,個性表達,體現了他們對生活的自覺發現和審美觀照。他們以幽默話語回應壓力,以積極心態紓解焦慮,也顯示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創作自覺。網友的高頻留言“嘴替”“有才”,印證著語言的生命力在于大眾創造性使用這一樸素道理,亦是對積極人生態度的由衷點贊。

              技術的進步,短視頻與直播平臺的普及,加速著這些語言向度的大眾藝術生產傳播。借助人工智能工具進行配音、剪輯、文案優化等,每個人都能成為故事的講述者。再加上互聯網和新媒體具有強烈的社交互動屬性,越來越多的言說與表達被聽到、被看見,有回聲、有反饋,進一步推動著語言表達的多元化、個性化、趣味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得益于全社會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人們對語言的文化內涵有了更多體認,有意識地通過語言感知文化基因,通過語言與傳統展開對話。鄉音與數字技術相遇,方言與國潮碰撞,天南海北的言說與講述,讓地域文化在網絡空間大放異彩。視頻里,網友為安徽當涂李白墓寫下“敬詩仙一杯,愿長安月色常明”,跨越千年致敬傳統;直播間,年輕人為成都杜甫草堂獻上“您筆下的茅屋,已成我們心中的廣廈”,在詩意傾訴中傳遞中國式浪漫。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表達。以時代生活激發語言的當代意義,讓日用而不覺的言說獲得新的傳播維度,蓬勃踴躍的言語與講述背后,是日益堅定的文化自信,也是銳意創新的時代精神和時代風尚。

              當然,也應看到,在層出不窮的言說與表達中,還存在著低俗化、粗鄙化、過度解構、娛樂至上等問題,一些“黑話爛?!备羌毙枰龑Ш图m正?!罢f”,是為了表情達意,是為了溝通理解。只有帶著真情實感,有溫度、接地氣、暖人心的語言,才鮮活有力量,才能傳遞正向價值,營造良好社會風氣。那些博眼球、蹭流量、口不擇言的表達,最終留不下來。

              從承載歲月滄桑的甲骨刻痕,到屏幕上倏忽飄過的實時彈幕,語言與表達一直隨社會發展而變化。在“每個人都能說5分鐘脫口秀”、每個人都可以是文藝主角的今天,我們需要更加善待語言,淬煉語言,探索充滿活力的創新語體,為這一時代的精神生活和心靈世界留下更生動傳神的表達,留下更悠揚獨特的聲音。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八戒八戒神马_好男人手机在线_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_亚洲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form id="917h7"></form>

                <form id="917h7"><nobr id="917h7"><nobr id="917h7"></nobr></nobr></form>

                    <address id="917h7"></address><address id="917h7"><nobr id="917h7"></nobr></address>

                      <address id="917h7"></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