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傳統文化賦能新質生產力的深層邏輯
來源:文匯報作者:閔勤勤 李耀平 2025-04-24 09:20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所面臨的新的時代課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應積極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質生產力之間的內在聯系,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何以能:兩者深度耦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歷史積淀,其精髓與新質生產力的內質多有耦合之處,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助力新質生產力提升的深層邏輯。
一方面,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義是革故鼎新、以新促質,這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創新精神深度耦合。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深刻認識到“變易”是宇宙的根本精神,故而主張因時就勢積極變革?!吨芤住匪枷刖杈褪亲兏铩撔?,提出“日新之謂盛德”“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強調應時以變、不斷改革進取才是長久之道;《禮記·大學》中記,商湯刻《盤銘》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自勵,表達及時反省、不斷革新的價值追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宣揚的這種創新傳統與精神,本然契合新質生產力的創新內涵要求,二者在這點上的深度耦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為新質生產力形成提供源動力的基礎。
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追求綠色低碳、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模式,與中華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萬物并育”思想耦合。新質生產力謀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追求以更少的環境資源代價取得更大的經濟社會成就。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大勢中,全球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密集涌現,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物聯網等為標志的現代信息技術,以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等為代表的生命科學技術,以清潔高效可持續為發展目標的能源技術,融合數字化、新材料的現代制造技術,正加速推動產業向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新質生產力將生態系統納入經濟社會系統,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要求社會生產活動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種綠色發展理念與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的生態智慧高度契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構建和諧共生理念的時代表達,當然也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的具體體現。
再者,從新質生產力要素層面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精神內核,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所需的現代新型勞動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馬克思、恩格斯的生產力理論有三個關鍵要素——勞動力、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決定意義的核心要素與能動主體,是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生產力躍升的第一資源。科技的現代化必須基于人的現代化,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具備相應知識、技能和綜合素質的現代新型勞動者?,F代新型勞動者不僅需要掌握信息化、智能化現代科學技術,更需具備厚德載物、胸懷天下的家國情懷,剛健有為、革故鼎新的進取精神,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高尚品德,以及競爭合作、知法守法意識等現代精神素質。這就需要萃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超越時空、富有人文情懷與時代價值的精華,為現代新型勞動者注入“新質”,為新質生產力的躍升提供價值支撐與道德規范。
何以立:兩個前提條件
社會文化與生產力發展緊密相連。社會文化發展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會促進技術革新運用和生產力水平提升。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物質技術手段提供直接支撐,更需要依靠精神力量提供持久的內在源動力,還需要社會心理、文化制度層面的支撐。要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兩個前提條件。
一是從人才培育層面,需要明晰發展新質生產力所需的現代新型勞動者有何特質,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在哪些方面、多大程度賦能這些特質的形成。
人是文化傳承發展與科技創新的主體,是社會發展的根本推動力。傳統人才觀注重科學文化、專業技能和身心體能三大素質,現代人才觀尤其關注思想道德、心理行為和潛在能力三大素質。思想道德是激發人成長的源動力,引導著才能發揮作用的方向;心理行為素質是主體行為的調節器與穩定器,制約主體行為的優劣成?。粷撛谀芰κ侨说默F實活動能力的潛在狀態,是人自身活動力量的內在源泉。研究表明,現代人才觀關注的三大素質更具有穿透力與持久力,在現代新型人才素質結構中處于核心與主導地位。
基于這種現代人才觀,不難發現,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現代新型勞動者,不僅需要具備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高新技術這類外顯的社會性素質,更需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心理行為習慣與潛在能力等內隱的基本素質。而良好的內隱素質的獲得,需要人們積極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與道德準則,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通,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化作經常,這樣才能展現綿綿不絕、與時俱進的強大精神偉力與科技創造力。
將發展新質生產力融入新時代人才強國、文化強國戰略,在重視現代新型勞動者的科技含量的同時,賦予其更深層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與價值觀念,能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源源不斷的思想資源與文化動力。
二是從文化制度層面明晰,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社會文化心理、管理制度等哪些層面的革新,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在哪些方面、多大程度上為促進新質生產力要素的培育提供支撐。
新質生產力不僅包括技術和業態模式等層面的創新,還包括社會文化心理、管理制度等層面的革新。中華傳統文化中有關管理實踐的思想,如儒家的修齊治平,道家的無為而治,法家的以法治國與法、勢、術謀略思想等,對現代管理思想和實踐有著深遠廣泛的影響。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就推動社會管理制度革新而言,要構建現代中國管理哲學的理論體系,既要深入梳理與反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管理哲學與模式,又要以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梳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管理實踐經驗,揚長避短,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努力為勞動者創造適宜創新發展的良好工作文化生態與科學合理的工作機制,切實促進新質生產力的提升。
何以為:兩個實踐維度
要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重點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其一,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使之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文化支撐。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文化興盛是一個民族發展與強盛的基礎。新質生產力不僅意味著新技術、新產業的大量涌現,更意味著社會制度、文化領域的深刻變革。發展新質生產力,在文化層面,始終強化文化強國戰略,要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個戰略支撐,發掘其中富有恒久意義和時代價值的文化元素,賦予中國式現代化深厚底蘊,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提升提供持久、堅實的人文支撐與強勁的精神動能。
其二,積極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不竭的精神源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營養,很大程度能決定現代新型勞動者綜合素質提高的方向與高度。要充分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為新質生產力發展與壯大注入不竭的精神源動力。比如:充分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剛健有為、革故鼎新的基因,將之納入培育現代新型勞動者綜合素養的體系,無疑會有效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與開拓進取意識,增強他們對科技創新追求的自主性。比如,繼承與弘揚中國古代哲學中“天人合一”的主基調思想以及“萬物并育”的生態理念,豐富現代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綠色健康生活的理念,使之融入新型勞動者必要的素養體系,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快速培育發展的價值準則。
總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強滲透性與高引領性,可以推動現代新型勞動者綜合素養的發展。因此,在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戰略進程中,我們需要重新審視自身文化傳統并對之進行現代性轉化,需要不斷汲取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精神營養,賦予其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的新內涵,以推動勞動者綜合素質的提升、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的形成,助力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壯大。
(作者單位分別為:中宣部宣傳輿情研究中心,福建教育學院)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