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結合”視域下的沂蒙精神
來源:大眾日報作者:崔慶君 2025-02-25 09:36
沂蒙精神“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豐富內涵,包含著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以天下為己任的道德觀念和直面現實的實踐觀念等精神要素,正是這些要素的有機結合,使得沂蒙精神成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而這些精神要素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真理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遇、碰撞、結合過程中造就的。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沂蒙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相繼成立中共沂水支部、中共沂水縣委、中共魯南第一支部等黨組織,正式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而這種全新的世界觀、價值觀之所以能為沂蒙人民所接受、認同,在沂蒙地區落地生根、開花散葉,又脫離不開該地區自身的文化背景。坐落于東夷文化核心區的沂蒙地區,深受儒家文化的滋養,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這一傳統文化,在理想追求、文化結構、宇宙觀、社會觀、道德觀、世界觀等層面有著深刻的內契性和互構性,這種天然聯系和文化會通增進了沂蒙人民感悟馬克思主義真理的文化自覺,當這種文化自覺投入廣泛且深刻的革命實踐,就轉化和淬煉為一種精神自覺。面對艱苦的革命環境,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沂蒙人民在傳承中華民族偉大精神、汲取馬克思主義革命精神中,孕育生成了凸顯民族性、代表先進性的沂蒙精神,而這一寶貴精神又推進了中國革命之火在山東大地的燎原之勢。
馬克思主義理論信仰和中國傳統大同思想的契合,造就了堅守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作為中國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這種崇高信念在沂蒙山區革命斗爭中得到了充分體現,無數革命先烈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以對共產主義事業的無限忠誠譜寫了壯麗的革命篇章。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共產主義社會是沒有階級差別、人人自由平等的社會形態,而這種理想社會的構想,與中國追求天下為公、平等公正的大同思想理念不謀而合,可以說,大同社會理想為共產主義的傳播和接受,提供了肥沃土壤和文化心理認同基礎。承載厚重文化底蘊的齊魯大地、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山東黨政軍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始把占據了真理和道義制高點的共產主義作為奮斗的旗幟和方向,把短暫的生命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聯系起來,在艱難困苦面前決不后退,即使在敵人屠刀面前也無所畏懼?!包h群同心、軍民情深”正是這種理想在實踐中的體現,它體現了黨員干部與人民群眾心連心,共同為實現理想社會而努力的堅定信念。同時,“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軍民關系,在理想信念的感召下超越了簡單的互助關系,達到了心靈相互理解、情感深度融合、命運休戚與共的高度。
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思想和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契合,造就了恪守人民至上價值理念的沂蒙精神。
人民至上是沂蒙精神的本質特征,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沂蒙精神實踐中體現出來的黨群關系、干群關系、軍民關系,歸根結底反映的是黨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價值理念。而這一價值理念是中國共產黨在堅持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思想前提下、對中國傳統民本思想批判繼承和歷史超越的結果。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強調人民利益是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而不僅僅是手段,這一價值理念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強調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具有一定相通之處。中國共產黨秉承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人民立場,對中國古代民本思想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了人民群眾從“從屬”到“主體”地位的質的轉變。在沂蒙精神形成發展中,黨群能夠同心、軍民能夠情深的根本前提是堅持江山屬于人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折射的是共產黨人與沂蒙群眾肩并肩、手挽手、心連心的親密關系,反映的是共產黨匯聚推動社會進步合力的歷史主動性。正是基于此,共產黨人始終堅持將人民利益置于首位,而沂蒙人民也以極大的熱情和犧牲精神支持黨的事業,共同書寫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
馬克思主義政黨使命擔當和中國以天下為己任傳統美德的契合,造就了抒寫家國情懷道德觀念的沂蒙精神。
中國共產黨秉承以天下為己任的道德觀念,領導山東黨政軍民將愛國、愛黨、愛民以及愛社會主義統一起來,從而使沂蒙精神不僅承載著對共產主義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而且折射出共產黨人對國家和民族的使命擔當。中國共產黨與生俱來的使命與擔當,理論來源于馬克思主義政黨主體自覺,因為“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這在性質上就決定了共產黨擺脫了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堅定維護和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實現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以及最終實現全人類解放為自身歷史使命。此外,這一歷史使命又植根于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天下為公”的道德規范,傳承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責任意識。沂蒙精神形成的過程,體現了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懷,在沂蒙山區,在黨的領導下,家家戶戶都把支持革命、保衛家園視為己任,他們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家國一體,體現了深厚的道德情操和對國家、民族的忠誠。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品格與中國傳統知行合一思想的契合,造就了直面現實、敢于斗爭的沂蒙精神。
精神是實踐的產物,沂蒙精神作為山東黨政軍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獻身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偉大實踐中鑄就的偉大精神,始終在直面現實中呈現出與當時社會主題、時代要求相適應的表現形式,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浴血奮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自力更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開拓奮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守正創新,將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氣質和直面現實、解決問題的實踐觀念表現得淋漓盡致。沂蒙精神所蘊含的這種斗爭品格,來源于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品格,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視野下,與現存世界的不合理性作斗爭不能停留在“解釋世界”層面,而是要致力于“改變世界”的實踐層面,以此徹底實現“現存世界的革命化”,這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指導沂蒙山區的革命斗爭,不僅是一場軍事斗爭,更是一場深刻改變沂蒙人民群眾命運的社會變革。此外,中國傳統知行合一思想對沂蒙精神以斗爭精神改變實踐的觀念具有深遠影響,《論語·里仁》中的“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朱子語類》中的“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傳習錄》中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觀點等,都要求人們必須立足實踐去把握事物規律。沂蒙六姐妹、鐵道游擊隊、陳毅擔架連、膠東乳娘、和尚崮十七壯士等一大批英雄群體,折射出的正是山東黨政軍民舍生忘死、英勇斗爭的精神氣質,是偉大建黨精神“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在齊魯大地的生動體現。
“第二個結合”是沂蒙精神歷久彌新、因時而進的密鑰。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深度挖掘沂蒙精神中的紅色革命基因和傳統文化基因,為弘揚沂蒙精神提供豐富文化資源,要把弘揚沂蒙精神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緊密結合起來,為沂蒙精神的賡續弘揚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生機和文化活力。
【作者單位: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黨的建設教研部】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