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917h7"></form>

      <form id="917h7"><nobr id="917h7"><nobr id="917h7"></nobr></nobr></form>

          <address id="917h7"></address><address id="917h7"><nobr id="917h7"></nobr></address>

            <address id="917h7"></address>

            機構簡介
            機關黨建 機關黨建
            廉潔文化建設
            精神文明建設

            中國式現代化視角下的中華文明:歷史審視、現實考量與未來前瞻

            來源:“湖湘論壇”微信公眾號作者:顏曉峰 韓淑慧 2024-11-14 09:27

              近代以來,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因而,中國式現代化要實現民族復興和文明復興。中華文明的存續及現代新生因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發生而具有現實可能性,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課題也因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需要而呈現必然性。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與全面協調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相匹配的總體性現代文明形態,覆蓋全面深化改革各領域;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相協調的動態過程,在改革的系統部署中得以推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边@就決定了要自覺把改革擺在突出位置,緊扣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主題拓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廣度和深度,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強大力量。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底蘊

              探討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一個前置性問題是二者之間存在何種關聯。二者作為復合概念所具有的同構性隱含著深層關聯,即互相成就的耦合性: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文明得以賡續發展的現代化范式,是一種文明創造活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新文明的具體呈現;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其深厚的文明底蘊塑造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樣態,使其異于由西方定義的充斥發展悖論的現代化模式。

             ?。ㄒ唬┲袊浆F代化的文明敘事

              中國式現代化是關于當代中國宏大而獨特實踐的規律性認識,既有聚焦強國目標的歷史自覺,也有建設新文明的歷史主動。中國式現代化由“中國式”和“現代化”復合而成。中國式現代化首先是世界現代化譜系的一支?,F代化是“以鐵的必然性發生作用并且正在實現的趨勢”,它所包含的科學技術、社會化大生產、高效的資源配置方式、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全球化等文明要素是人類文明演進不可或缺的,離開現代化一般規定,“中國式”也就失去了存在依據?!氨M管現代化的任務是普遍的,但這一任務的展開和實現卻是非常具體的”,現代化在中國具化為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不僅是地理空間意義上的注腳,更是對現代化的質的規定?!笆健笔埂按耸挛锊煌谒挛?,具有某類事物質的規定性”,這種規定由“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即主體獨特的歷史境遇、資源稟賦所決定。五千多年文明史生成了由獨特歷史環境、社會條件構成的顯性規定,獨特文化傳統構成的隱性規定。多重規定既是對主觀愿望的限制,使中國的現代化沒有太多選擇,必須走自己的路;也是一種獨特資源,為中國的現代化打開了創新空間,使其由外源型轉為內生型?!爸袊健焙汀艾F代化”的復合不是簡單疊加,而是有機結合,是現代化的中國化,不是要在中國化過程中“化”掉現代,也不是在現代化過程中“化”去中國,而是二者互相形塑,使“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和現代文明融于一體,開啟新的文明敘事。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新時代的文化使命,但不局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雙創”到“第二個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日漸融入現代化全局,同現代文明合流。“第二個結合”的論域是兩種思想文化的融合,但指向現代化的創新發展,創造新的人類文明形態,文化使命由此具有了超越文化建設進行更高層次的文明創造的意蘊。因此,應從文明角度把握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認識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對文明和中華文明予以勘定?!拔拿鳎╟ivilization)”的詞根“civil”本義為城市的、市民的,指較之外鄉人特別是蠻族的生活狀態更為優越,因而,文明是對野蠻的克服。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石上,文明內涵得以具化,指稱由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構成的綜合體。恩格斯依據摩爾根的分期指出,“文明時代是學會對天然產物進一步加工的時期,是真正的工業和藝術的時期”,“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中華文明探源研究據此提出了文明認定的中國方案:文明是人類文化和社會發展的高級階段,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出現了社會分工和社會分化,形成了階級、王權和國家。據此,中華文明可以上溯到5500—5000年前,是中華民族在歷史展開中創造的包括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在內的一切積極成果總和。生發于農業社會土壤的中華傳統文明達到了前現代文明頂峰,但在東西交匯、傳統與現代碰撞時,中華文明面臨前所未有之挑戰。實踐證明,割裂傳統與現代關系的形而上學取向不可行,有且僅有的出路是面向現代化,兼顧國情特色,建設現代新文明。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由“中華民族”和“現代文明”復合而來,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新的社會形態下以“兩個結合”推動超大規模國家現代轉型進程中創造的新文明,是超越中華傳統文明和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的新文明。須從以下幾方面把握其特點。其一,“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并非獨立于中華文明的存在,它寓于從歷史走向未來的中華文明整體中,是中國化的現代文明。近代以來,在資本塑造的“支配—從屬”格局中,中華民族雖然作為獨立的文明體而存在,但從屬地位“直接催生了其在民族歷史敘事中的非主體性,即在資本現代性強力之下喪失了敘述自身歷史的權利”。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根本扭轉這一局面,以新的自我主張重塑了中華文明歷史敘事主體性。其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是涵蓋文明輝煌—文明蒙塵—文明再造復雜歷史的同義表達,而是文明復興的當代詮釋,是時代化的中華文明。中華民族傳統文明跨越時空,在與現代化接軌中獲得現代內涵和現代表現形式。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新陳代謝,二者共同繪就了中華民族文明發展圖譜。其三,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是一般意義上文明自我更新的結果,而是內嵌社會主義文明、現代文明和中華文明在立場、方向和底色三個維度上的規定,是三者融合共生、互相賦能結出的文明碩果。綜上可知,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華文明在新的歷史方位中的時代化呈現,是現代文明的中國化建構。

             ?。ǘ┈F代化的推進和中華文明的融合共生

              近代以來中華文明的命運轉折與現代化緊密相關,中華文明因西方現代性沖擊而蒙塵,伴隨中國式現代化的啟動而走向復興。中華文明的重建和現代化的推進高度交疊,經社會主義定向,傳統和現代融合共生,互相成就,塑造出全新的現代化范式和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

              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一體兩面,二者的展開表現為同一歷史過程。首先,二者起點相同?,F代化和文明復興以獨立的民族國家為載體,在畸形社會中不是被延誤遲滯便是被湮沒中斷。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新中國成立所創造的根本社會條件基礎上推進和拓展的;同時,“新中國的成立,在社會主義基礎上開始了偉大的中國文明的復興”。其次,二者同行同向?,F代化是文明轉型、文明創造的過程,即創造與世界歷史、社會化大生產相適應的全方位發展的新文明的過程。中國式現代化在出場之際便擔負著文明復興使命,要為生發于農業社會、在近代蒙塵的中華文明注入鮮活力量,使其重煥榮光。再次,二者相互映照?,F代化是將傳統“化”為現代的過程,而傳統與現代的張力決定不同國家不可能以同質化模式“化”為現代,將傳統“化”為現代的范式在很大程度上由民族特性塑造,也即現代化必須經由普遍性到特殊性轉化才能最終實現。就此,二者交疊不是歷史的偶然,而是文明賡續的必然。二者在歷史起點抑或發展方向上的耦合交疊是通過社會主義建立起來的?,F代化是在一定社會形態中發生的。資本主義因其對社會運行原則的革新成為現代文明演繹的初始制度,但也因其歷史限度使野蠻伴隨文明積累起來。中國沒有走向資本主義,有錯失窗口期的客觀原因,但更為重要的是歷史提供了社會主義這一更加契合文明發展規律的新選擇??陀^規律性疊加主觀能動性,中國選擇了能夠充分釋放現代性潛能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由此成為中國場域中文明敘事的軸心。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掃除中華文明所蒙之塵,使中國建構起彰顯主體性的現代文明。需注意的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是單向地以古解今、以中補西,而是以社會主義為導向,匯通古今中西,創造人類文明增量。

              二者的耦合不僅建基于社會主義取向,更有互相成就的深層邏輯?!爸袊浆F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币环矫?,中國式現代化的多重規定共同作用,從時空上改變了中華傳統文明的閉鎖形態,使其向未來敞開、向世界敞開?,F代取向使中華文明得以傳承保留。文明是否會失傳不僅取決于生產方式,還受普遍交往影響,“為了不致喪失已經取得的成果,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實,人們在他們的交往方式不再適合于既得的生產力時,就不得不改變他們繼承下來的一切社會形式?!薄爸挥挟斀煌蔀槭澜缃煌⑶乙源蠊I為基礎的時候……保持已創造出來的生產力才有了保障?!被貞獣r代呼聲變革生產關系、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積極融入世界,中華文明得以存續。社會主義取向則指明了中華文明發展方向?!爸袊持林氐陌?,也帶著有利的條件,踏入了現代世界?!眰鹘y文明的歷史遺產并非完全適應現代化,需以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進行鑒別取舍,剝離出與現代化相契合的文明元素,中華傳統文明得以吐故納新,蛻變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另一方面,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成果,反過來成為推進現代化的獨特資源?!爸袊厣鐣髁x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來的,也是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中華文明因其連續性而生成的強大慣性決定了中國的現代化不可能脫離傳統另起爐灶,不打破由西方定義現代化的局面,不體現民族底色,中國就不能發展起來。作為一種資源,其作用不僅是區別“自我”和“他者”,更重要的是,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思想資源和內生潛力,為解決所謂現代化悖論提供了啟迪。只有當現代化在自身文明積淀中生了根,才會成為對中華民族乃至世界來說“真正本質的和偉大的東西”。

              二、歷史審視:賡續傳統是開創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從發展的長視距來看,現代化相較傳統具有與生俱來的優勢,但二者不是作為互不滲透的整體彼此對壘,任何一國的現代化都不能脫離自身歷史文化傳統,二元對立只會堵塞可能的發展進路?!案母镉衅朴辛?,得其法則事半功倍,不得法則事倍功半甚至產生副作用?!蓖七M文明現代轉型需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在傳統與現代交匯時,從固守傳統到拒斥傳統,再到賡續傳統,經由對中華傳統文明的否定之否定,在解構并重塑傳統文明基礎上,中國的現代化提升為中國式現代化。

             ?。ㄒ唬┑志茏兏锕淌貍鹘y,錯失現代化機遇

              歷史被劃分為現代和前現代后,如何對待被納入前現代范疇的歷史傳統、文明積淀,是后發現代化國家首先面臨的問題。作為現代化后發者的中國同樣不能回避這一問題,而鮮有的歷史連續性則使這一問題尤為明顯。歷史分叉點上,因拒斥變革,中國曾錯失現代化浪潮伴生的機遇。

              不同時代的文明在同一時空交匯,中華文明在新的文明格局中被邊緣化。誕生于精耕細作小農生產方式之上的中華傳統文明在長期積累中在先進性和效用性上達到了農業文明的歷史高地。這可以從數據中直觀到,1500年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的比重為25%,1820年達到32.9%,超過西歐、東歐和美國的總和,至1913年中國經濟總量仍高于英國。但這種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產值與人口數量直接掛鉤,1500年至1820年,中國人均GDP為600國際元。特定文明所處的文明高地并不是超時代的,農業文明的發展空間在兩千多年的演繹中幾近飽和。發端于西方的工業革命打破人力、畜力局限,為沖破農業文明“天花板”提供了新的動能。“工業革命是歷史上改變人類文明性格最大的力量”,人類文明在機器大生產中“以前所未聞的速度和前所未聞的規模發展起來”,資本驅動則使其進入“真正的狂飆時期”,文明高地開始向西轉移。資本擴張邏輯使工業文明沖破國界,其結果是分屬不同時代的文明在同一時空交匯,占據歷史主動的西方工業文明以自身為中心建構起新的文明秩序,由農業文明主導的中華傳統文明在新秩序中處于從屬位置。

              因固守傳統錯失現代化機遇。西方工業文明作為新生事物必然受到舊勢力抵抗;它又以一種逐利、侵略態勢出現在東方社會,表現出同中華傳統文明相悖的“病態”面相,因而遭到了抵拒。同時,封建統治者自恃處于文明中心,未能從更廣的視野中把握歷史潮流,進而未能從正面認識更高形態的現代文明,這致使文明閉鎖于發展緩慢的農業社會。如基辛格所言:“中國挾其獨特的傳統和千年養成的優越感步入近代。這個獨特的帝國……是世界上最富饒的國家,卻對與外國通商和技術革新漠不關心;它文化發達,卻受制于一個對西方探險時代的來臨一無所知的政治統治集團;它在遼闊的疆土上建立了一套政治體系,卻對即將威脅其生存的技術文化大潮茫然無知?!奔幢闶窃谝庾R到現代化是不可移易大勢后展開的變革——洋務運動本質也是“防衛的現代化”:企圖以西方之“用”維護中國之“體”,借現代器物文明維護傳統秩序。這種有限的現代化其實質是固守傳統的“反現代化”。中國因拒斥變革錯失工業革命帶來的現代轉型機遇,但這并不意味著走向現代化需告別傳統,傳統包含著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的文明因子。未能與時代同步源于未能洞察歷史大勢。

             ?。ǘ┢娓母锞艹鈧鹘y,現代化探索屢次受挫

              西方現代文明的強勢沖擊擾亂了中國發展步伐,中國曾因固守傳統而飽嘗歷史苦果,而此后相繼走向歷史前臺的不同階層也因未能正確認識現代文明發展規律,而落入“人類和地球的歐洲化”的認知窠臼,簡單將現代和傳統對立起來,選擇另一個極端,無原則地推進拒斥傳統的改革。但移植嫁接式片面改革催生了結構性矛盾,早期現代化探索屢次受挫,現代文明未能在中國扎根。

              中西文明勢位差下,尋求出路的中國人棄置傳統,將視野轉向西方。世界歷史進程中,西方的擴張裹挾著一種不能用情感抵抗的歷史內容,農業文明無力應對來自工業文明的進取之勢?!耙允止趧訛榛A的中國工業經不住機器的競爭。牢固的中華帝國遭受了社會危機”,不同形態文明交匯帶來的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引發中國社會各界對數千年文明的反思,反思結果直接關乎中國向何處去。西方工業文明發出挑戰之時正值數百年封建王朝由盛轉衰之時,這種歷史反差不僅帶來巨大的心理落差,而且造成了認識上的偏差,中國社會出現不恰當地矮化自我、仰視“他者”的取向,探尋出路的諸多階層不自覺地滑向由西方設定的以新舊指稱中西文明的軌道。因而,近代挽救民族危亡的一個主張是激進變革,棄置傳統,向外求索,在文明斷層上探索傳統與現代更替的方案。

              拒斥傳統的現代化探索因缺乏根基屢屢受挫。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中國的現代化探索呈現出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特征。這與湯因比的“文化反射率”相互佐證,這一理論闡釋了兩種異質文明接觸的過程:當運動著的文化射線被它所碰撞的外在機體衍射成不同成分時,文化輻射中各種成分的穿透力通常與這一成分的文化價值成反比。物質文明對傳統社會的沖擊最小,有較強的穿透力,因而,器物現代化成為對標西方現代文明推進改革的第一選擇。適應現代生產力發展要求,覺醒程度不同的各階層逐步從西方引入制度、思想文化。對西方現代文明的漸次深入學習推動了中國社會新陳代謝,但因未能切中現代轉型之根本——生產關系和社會性質而收效甚微。從后思索,西方所謂“文明國家”的操縱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最大障礙源于此而非傳統。傳統不是先天障礙,相反,對自身傳統的虛無使現代文明缺乏附著之處?!皰仐墏鹘y應該看成新事業的一種代價;保留傳統則應算作是新事業的一種收益?!币蚨?,現代變革應當為傳統保留一定空間,并積極探索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點。

             ?。ㄈ┳杂X革新賡續傳統,創造現代化的中國范式

              “與實事求是相一致的解放思想,絕不意味著主觀思想的任意性,而是意味著從遺忘和偏離現實的外在反思中擺脫出來,以便使我們的思想能夠重新面向特定的現實并從而把握之?!睋Q言之,從傳統中解放出來需守正創新,既要確保本根不動搖,也“要敢于創新,把該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中華民族有著不同于其他文明體的發展歷程,數千年文明積淀是涵養現代化的沃土。中國共產黨突破思維定勢,摒棄傳統與現代二元對立的片面現代化觀,自覺在改革中賡續中華文脈,由“走別人的路”轉向“走自己的路”,從根本修正了中國現代化發展邏輯,開創出現代化的中國范式。

              勘定中華文明歷史方位,在歷史延長線上審視現代文明。不理解古代中國就不能理解現代中國,沒有傳統文明就沒有現代文明。傳統包含一個社會再創造自己的密碼?,F代化是對傳統的新陳代謝,富有生命力的現代文明應當包含對傳統的理性批判和重整。中華傳統文明主要形塑于封建社會,毋庸置疑,因時代條件和社會制度局限,必然包含陳腐過時內容。但社會系統具有可解析性、部分文明要素具有超時空性,經再造可融入新的文明體系。因而,不能將中華傳統文明標簽化,簡單將之歸于“前現代”。毛澤東同志強調:“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敝袊伯a黨秉持對自身文明資源的高度自覺,從對傳統的片面認識中解放出來,重整歷史遺產,從中剝離出“合理內核”,使其成為現代文明的附著基礎,現代化由此深耕于中國大地,獲得不竭養分。

              賡續傳統,走自己的路,開創出中國式現代化。傳統與現代之間不僅有時間繼起上的歷史關聯,更有文明追求上的本質關聯。中國式現代化由社會主義定向,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樸素的社會主義元素,為接受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基礎。中國共產黨在改革中自覺將中華傳統文明優秀因子融入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探索中,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是中華傳統文明優秀因子創造性轉化的最新重大成果。傳承歷史文脈,才能走出契合實際、具有巨大內生潛力的現代化道路,避免匯入淪為附庸或失敗的歷史洪流,并以較小的代價換取顯著文明成果。歷史證明,現代化并非是對傳統的絕然否定,離開傳統土壤難以找到根治“水土不服”癥狀的“藥方”?!爸挥袌猿謴臍v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而延續民族血脈并非簡單承接歷史遺產,需推動傳統文明革故鼎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三、現實考量:中華文明以內隱外顯方式反作用于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發生與中華文明的歷史積淀內在相關,但中華文明不只作為歷史資源發揮著作用,中華文明還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展開中獲得自己的現代形態,作為文明啟迪、精神支柱和底色標識由內而外作用于中國式現代化,強化這種反作用力需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ㄒ唬╇[于內:中華文明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結晶,反過來又為其提供內在支撐。其一,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有益啟迪。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必然具有中國屬性,即涵蓋數千年歷史積淀的文明精華。當前,人類現代文明發展深受兩極分化、物質主義極度膨脹、人與自然關系高度緊張、狹隘的民族中心主義等限制,這些難題本質上從屬于資本邏輯問題域。中國作為后發現代化國家,不可能走西方現代化老路,“共享”現代文明負效應??茖W社會主義揭示了這些問題可以規避,社會全面發展、人的全面進步是可能的。但理論變為現實,不僅需要運用當代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向歷史求解,運用歷史上積累的經驗和智慧。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傳承并內化了天下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諧共生等積極文明成果,為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啟迪。實踐也證明,中國式現代化跳出人類文明困境,并展現出旺盛生命力,與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有著本質關聯。

              其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支柱。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一種全新的實踐探索,是全方位、深層次的文明變革,是跨越“卡夫丁峽谷”的文明實踐,不僅要使中國走向現代,還需在揚棄資本主義現代文明基礎上創造更高水平的文明。因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多重支撐和保障,既要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完善的制度保證,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經前期夯基壘臺,中國式現代化的“四梁八柱”已初步搭建,各支柱在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華文明蘊含著的文化傳統、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沉淀為中國人的集體意識,這種日用而不覺的力量為推進現代化提供了更加穩固、持久的力量,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無形力量不能代替有形力量,但無形力量一經激發,便會催生強大動力和磅礴偉力。中國式現代化還面臨諸多未知領域,必然會遇到各種可以預料或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同時,美西方塑造了不利外部環境,企圖阻滯中國現代化升級。為應對大變局帶來的不確定因素及可能發生的“黑天鵝”“灰犀?!笔录?,需以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激發內生性精神力量,以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

             ?。ǘ╋@于外:中華文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底色標識

              中國式現代化因根植于中華文明沃土而具有深厚底蘊,伴隨中華文明的現代新生,這一底蘊由內而外地彰顯出來,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底色。不同底色之上會有不同成像,沒有這一底色或淡化底色,都會影響中國式現代化文明圖景的呈現。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外在表征,在多種現代化模式同臺競爭的時代,提升中國式現代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需不斷強化外部表征。“外顯”即外部呈現,是事物內在本質的表征。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外顯于中國式現代化,是其本質的呈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式現代化之“式”“特色”是由作為主體的中國所賦予的。作為文明體,由中華文明所構筑的價值認同,能夠從舊的社會形態中剝離出來,作為具有歷史連貫性的資源隱而不顯地發揮作用。如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統一性和包容性使內部差異極大的廣土巨族整合成為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這使中國式現代化成為規模體量龐大的現代化;又如,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使中國式現代化趨向共同富裕。中華文明也因此獲得現代內涵和現代表現形式,從歷史深處走向歷史前臺,由隱于內的底蘊轉為顯于外的底色,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外在表征。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影響中國式現代化文明圖景呈現的底色,為確保中國式現代化按其藍圖設計呈現出來,需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向系統集成、全面深化邁進。中華文明作為底色不僅直觀地表征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圖景,還直接地影響著中國式現代化文明圖景的呈現。底色是影響事物是其所是的重要因素,不同底色之上會呈現不同的文明圖景。中國式現代化的頂層設計已初具雛形,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等擘畫了不同于西方的全新現代文明圖景,代表著人類文明發展新選擇。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張力使藍圖的實現存在多種可能。中國式現代化能否在多元文明交流中保持本色、能否在中西文明激蕩中守好特色,能否在歷史演繹中增添亮色,都與其底色直接相關。藍圖變為現實需確保底色不變色、不褪色。中國式現代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階段、新的戰略要求、新的戰略環境要求,直接現成地利用歷史遺產不能解決問題,這就要求建設同中國式現代化實踐需要相匹配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圍繞現代化的時代之問持續推進中華文明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中國式現代化投射到底色上才會按其頂層設計呈現應有的文明圖景。

              四、未來前瞻:鞏固中國式現代化主體性需推動中華文明深化發展

              文明具有超越時空的影響力,關乎國本、國運,是形塑主體性的重要變量。伴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出場,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性已初步呈現,但中國式現代化是正在進行的事業,其主體性尚處于塑造階段。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持續不斷的出場才能確保中國現代化主體性始終在場。鞏固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性,使中國式現代化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需以固根基、補短板、開新局為著力點,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在持續深化改革上用實勁。

              (一)深化改革造就新的文明體,筑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根基

              鞏固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性首先要有穩固的根基,使其立得住。中國共產黨在對內改革、對外開放中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經由“兩個結合”破解“古今中西之爭”,找到了傳統與現代的連接點,現代化由此在中國扎根,獲得了主體性。扎根意味著接通了歷史根脈,要鞏固中國式現代化主體性,還需在對傳統的革新中造就新的文明體,為其鑄就富有生命力的根基。

              中國式現代化主體性的鞏固需在對中華文明的重新發現和利用中鑄就富有生命力的根基。亨廷頓指出,現代化和西方化密切相連,早期,非西方社會吸收西方要素,西方化促進了現代化。后期,現代化的加速發展則促進了非西方化和本土文化的復興。不能將吸收西方現代文明要素等同于西方化。中國式現代化植根中國大地,堅持獨立自主,依循自身資源稟賦,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但基于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中國式現代化在啟動時首先表現為對現代化共同特征——工業化的熱切渴求。新中國成立初期,復雜的內外環境決定首先要集中力量進行工業化建設,這一階段所鑄造的是現代文明的基礎性根基。改革開放新時期,面對中國與世界的差距,鄧小平提出“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中國式的現代化”等新概念,強調中國的現代化要“立足于中國的現實”“從中國特點出發”,更多突出的是落后的社會生產力、“薄弱基礎”。這一階段,走自己的路重在夯實物質基礎,中華文明尚待挖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伴隨改革由點及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積厚成勢,有了復興本土文化的堅實基礎。復興不是復古,而是要古為今用、以古開今。作為中華文明結晶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被擺在現代化全局的重要位置,這是對現代化經驗教訓的總結,更是對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深化的結果。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開發利用中,中國式現代化獲得了全新內涵、深厚底蘊,其主體性有了深耕的空間。當前中國式現代化處于新起點上,新起點包含新情況、新問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直面問題,如“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堵點問題、影響社會公平正義的熱點問題、民生方面的難點問題、黨的建設的突出問題、各領域的風險問題”等。在解決新問題的改革中自覺將中華文明納入現代化理論和實踐探索,推動中華文明返本開新,中國式現代化主體性才能從根基處得以鞏固,根基穩固才能在大變局中立得住。

             ?。ǘ┥罨母飫撛煨碌奈幕螒B,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協調發展

              鞏固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性還需推動現代文明協調發展,使其站得穩。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與全面協調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相匹配的總體性現代文明形態,覆蓋全面深化改革各領域。著眼全局,抓好重點,以重點帶動全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進一步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新征程上,文化展現出強大外溢效應,關乎現代文明整體發展,深化改革需要對接文化建設,創造新的文化形態。

              中國式現代化主體性的鞏固需要新的文化生命體為之賦能。中國式現代化是關于當代中國社會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最高頂層設計,文化作為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融含于現代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自然要創造相應的文化形態。文化作為上層建筑具有反作用,能夠超越自身范疇與其他領域聯動互促,中國式現代化的站穩及進一步展開需要與之相匹配的文化形態發揮積極作用。文化不僅是作為現代化分支的一種無形力量存在,而且同其他分支相互作用,能夠轉化為有形力量。一方面,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不僅要使文化成為現代化的一個構成要件,更為重要的是借助文化的溢出效應為其他領域的展開提供強有力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既是軟實力,也是硬實力。推進現代化既要有硬實力,也要有軟實力,沒有先進生產力鑄就的硬實力難以確保主體性存續,沒有軟實力則難以鞏固主體性。中國式現代化的硬實力和軟實力在不同階段起著不同作用,有不同發展空間。當前,軟實力的作用日漸凸顯,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更具緊迫性。在現代文明演繹進程中,文化逐步與經濟交融,成為新的生產力,在軟實力之外衍生出硬實力,以雙重力量作用于現代化。因此,鞏固中國式現代化主體性需充分激活文化內蘊的軟實力和硬實力。對標強國建設目標,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同硬實力相匹配的軟實力,創造兼具軟實力和硬實力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確保中國式現代化站得穩。

              (三)深化改革激活中華文明優秀因子,打開中國式現代化創新空間

              主體性的鞏固是一個歷史性過程,需要持續更新、適應時代要求的原創性文明為之奠基。鞏固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性還需在中華文明寶庫中開辟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空間,使其行得遠。在改革中突破思維定勢,激活中華文明優秀因子,能夠為現代化的創新發展提供生長點。

              中國式現代化主體性的鞏固以原創性成果為支撐。主體性體現的是特定時空中的自我主張,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性不僅具有空間規定,要深深植根中國大地;還具有時間規定,要適時回應時代之問。正如將中國導向現代化正軌不能機械照搬西方現代化,打開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空間也不能現成地利用歷史遺產。五千多年文明積淀固然是形塑中國式現代化主體性的寶貴資源,但歷史限制了古老文明所能達到的高度,僅靠歷史遺產非但不能鞏固中國式現代化主體性,反而會因背離時代而削弱其主體性。同時,步入全面現代化之后,現代化實踐中的新問題層出不窮,且問題的復雜程度、解決問題的艱巨程度明顯加大,有不少是原有理論難以回應的,若不及時改革創新,現代化主體性會受到沖擊,甚至會面臨存續危機。因而,鞏固中國式現代化主體性需推陳出新,創造具有原創性的新文明。新文明必然根本有別于帶有時代局限性的傳統文明,但時間規定并不否定空間規定,創造彰顯主體性的新文明不能離開自身土壤,需向內求索,守好“本”和“源”。事實證明,正是自覺賡續中華文脈才塑造出獨具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觀。鞏固中國式現代化主體性理應賡續古老文明。中華文明這一“富礦”尚未得到充分發掘和利用。打開中國式現代化創新空間,需不斷解放思想,從割裂傳統與現代的現代化觀中解放出來,切合中國實際,中國式現代化才能更好鞏固其主體性,才能行穩致遠。

              建設具有原創性和主體性的現代文明需解放思想,“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伴_”即是貫通歷史,建立起傳統與現代的連接點,既是打開傳統文明的閉鎖形態,將傳統視為開放而非封閉系統,并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傳統資源進行全面挖掘、檢視和篩選,在結合中激活其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又是打開現代化的創新空間,在更廣闊的歷史空間中,將中華文明寶貴資源納入理論和制度創新中。

              作者單位: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八戒八戒神马_好男人手机在线_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_亚洲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form id="917h7"></form>

                <form id="917h7"><nobr id="917h7"><nobr id="917h7"></nobr></nobr></form>

                    <address id="917h7"></address><address id="917h7"><nobr id="917h7"></nobr></address>

                      <address id="917h7"></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