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917h7"></form>

      <form id="917h7"><nobr id="917h7"><nobr id="917h7"></nobr></nobr></form>

          <address id="917h7"></address><address id="917h7"><nobr id="917h7"></nobr></address>

            <address id="917h7"></address>

            機構簡介
            機關黨建 機關黨建
            廉潔文化建設
            精神文明建設

            推動中華傳統哲學內部對話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作者:張清俐 朱禹同 2024-10-18 14:20

              10月12日,“莊學方法與前沿動態——兼與儒學對話”論壇在濟南舉行。與會學者圍繞“政治秩序”“莊儒比較”“核心概念”“近現代莊學”“研究方法”五個專題展開對話。

              比較先秦諸子學說思想特點

              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說與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學說,是先秦時期兩家重要的思想流派。在此后儒、道思想發展過程中,兩者相互砥礪而交匯,共同構成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資源。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中國哲學研究所所長趙衛東認為,展開莊學與儒學的當代對話,是挖掘中國傳統哲學精髓、推進中國當代哲學創新發展的應有之義。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羅祥相從儒家與道家經典文本中的關鍵概念入手,探討了儒道在道德修養論上的差異。他認為,儒道對“德”“命”“性”的不同理解使二者的道德修養論產生差異。莊子的道德修養論主張護持人的同德與常性,尊重人與萬物的殊德與殊性。孟子與荀子則將道德性或自然本能認定為人的本質之性,只具有共性的思想視野。整體而言,道家的道德修養論是“適性復命歸德”的先天修養路線,而儒家的道德修養論存在“知命存性成德”的先天修養路線和“知道化性成德”的后天修養路線的差別。儒道兩家對“同然之命”與“差殊之命”理解的不同,是其修養論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

              中山大學哲學系(珠海)教授鄧聯合圍繞“無限”這一術語在《莊子》及其他早期文本中的用法,探討了莊子與儒家在人性論問題上的差異。他認為,莊子理論主要涉及生命哲學和政治哲學,儒家對“人性”有更多的討論,對政治復雜性的認識則主要集中于道德和倫理層面。莊子對“無窮”問題的思考涉及本體、時間、空間、運動、知識以及生命存在等方面,體現了莊子對世界本質與人類認知局限性的深刻洞見。

              對先秦政治社會變革的思想回應

              儒、道學說產生于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期,本質上是對這一時代政治社會變革作出的思想回應。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陳赟比較了老子、孔子、莊子對秩序議題所作出的哲學回應。莊子以原初宇宙經驗為秩序起點,直面原初宇宙經驗的分化,在“治出于二”的狀況下提出內圣外王,即內教外治的秩序構想,這一構想不同于回歸原初秩序經驗的“主之以太一”思路。

              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郭美華從“他者”哲學視角比較了孟子與莊子的哲學得失。孟子建構的理想、普遍的道德秩序,缺少突出個體主觀體驗與主體性的“我”這一環節,而莊子則提出了一種超越傳統道德和政治秩序的文明世界觀念。

              中山大學哲學系(珠海)助理教授許家瑜從文學與哲學的交叉視角分析了莊子的秩序觀。她認為,《莊子》中的“重言”作為一種特殊寫作策略,看似莊重嚴肅,實則是以虛構重構真實。“重言”現象中蘊含著對語言、意義和歷史的思考。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哲學系副教授陳之斌探討了《莊子》中的“支離”意象。莊子主張的關于身體、德行、語言等觀念,都體現出“支離”的特點。從消極角度看,這種“支離”意味著對傳統觀念的背離與抗拒;從積極角度看,“支離”則意味著一種新觀念的倡導。

              探索莊子研究的多種闡釋路徑

              經過現代學科范式的洗禮,中國近現代哲學的發展促進了古典哲學研究。西北政法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李智福以章太炎與牟宗三對莊子的不同闡釋為視角,展示了章太炎哲學與牟宗三哲學的高度相似性,以及這兩種近現代哲學體系與康德哲學、佛教唯識學的密切關聯。此外,他分析了章太炎與牟宗三對莊子的闡釋,以及在存在論、認識論、工夫論、辯證法、道德主體性、思想淵源、哲學家境界等方面各自形成的特點。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劉新文考察了金岳霖由莊子與惠子之間濠梁之辯引發的認識論問題。他介紹,金岳霖在《知識論》中提出“不同的官能類”問題,分析了知識論的“唯主方式”局限,進而提出“正覺中心觀”這一“超然”立場,以回應濠梁之辯涉及的哲學難題。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鄒曉東注意到,近年來,莊學研究領域表現出多種研究方式齊頭并進的態勢,同時,由于跨學科視角和方法的介入,開辟了多種闡釋路徑。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威威展示了“流變”與“關系”視角在莊子研究中的闡釋效用。莊子的“齊物”觀念包含“平等”和“一體”兩個層次??傮w來看,《莊子》外、雜篇的“至德之世”擴展了莊子的萬物平等觀念、萬物一體觀念以及老子的“復歸于樸”觀念。

              山東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劉書剛解讀了《莊子·人間世》等篇中的部分文本,認為文本往往隱含著與字面義相反的作者意圖。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王玉彬認為,莊子思想是獨特且自成一體的,由于其哲學觀點多樣、解釋和應用空間廣泛,學術界在莊子研究中形成了不同認識和解讀。閱讀《莊子》時應避免過于僵化的理解方式,不強求理解共識,這是莊學研究的重要特征。

              論壇由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主辦。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八戒八戒神马_好男人手机在线_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_亚洲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form id="917h7"></form>

                <form id="917h7"><nobr id="917h7"><nobr id="917h7"></nobr></nobr></form>

                    <address id="917h7"></address><address id="917h7"><nobr id="917h7"></nobr></address>

                      <address id="917h7"></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