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917h7"></form>

      <form id="917h7"><nobr id="917h7"><nobr id="917h7"></nobr></nobr></form>

          <address id="917h7"></address><address id="917h7"><nobr id="917h7"></nobr></address>

            <address id="917h7"></address>

            機構簡介
            機關黨建 機關黨建
            廉潔文化建設
            精神文明建設

            增強維護國家文化安全能力 筑牢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屏障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作者:張藝 2024-08-22 09:58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并強調要“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在現代化進程中,文化能夠增強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推動全社會團結一致,形成共同的價值體系和整體目標,有助于在快速變革的時代中保持社會穩定。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而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深層次內容,是社會制度、國家政權得以建立和維護的重要基礎。維護和塑造國家文化安全是國家總體安全戰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環,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的重要經驗之一,對于保障國家安全和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維護文化安全,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保障

              在全球化背景下,外來文化不斷涌入,尤其是西方反華勢力以“文化冷戰”思維,借助各類信息傳播渠道,對我國開展文化滲透、文化殖民攻勢,對我國本土文化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與沖擊。中國式現代化在發展過程中,必須具備文化防御力,以消除、化解潛在文化風險,抵御外來不良文化的沖擊,抗擊不良文化的侵蝕。

              首先,要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意識形態關乎旗幟、關乎道路,從本質上說,文化安全的核心與關鍵是意識形態的安全,這是源自于意識形態鮮明的階級立場和政治立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面臨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和亟待解決的新任務,這需要我們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方向和道路。因此,必須把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緊緊抓在手上,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領導,旗幟鮮明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在堅持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這一重大原則問題上,必須做到明辨大是大非,立場堅定,絕不動搖。其次,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體現了維護國家文化安全需要匯聚的國內合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論述凝聚了全體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形成了體現民意、凝聚民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夯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作用和引領作用,凝聚廣大人民群眾樹立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的思想共識和行動自覺。只有提高文化防御力,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才能更好保障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安全。

              提升文化競爭力,為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發展條件

              當前,國家間的競爭愈發激烈,不僅限于政治、經濟、社會、科技、國防等方面的競爭,也包括文化的競爭。文化因素在國家核心競爭力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大,文化安全成為實現政治、經濟、社會等各領域現代化的重要前提與關鍵因素。提升文化競爭力,鞏固國家文化安全防線,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文化基礎和安全保障。

              首先,要充分開發利用本土文化資源,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具有普遍感召力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根基,是增進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的前提及確保文化安全的底氣。其次,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繁榮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應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通過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發展,為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最終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此外,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創新是推動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的重要因素。要實現科技與文化的協調發展,文化與科技的結合將成為現代化的重要趨勢,文化能夠為科技應用提供人文關懷與倫理指引,使科技發展更加注重社會責任與人文關懷;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特點進行文化創新,集傳統精華與時代特征于一體;通過創新發展模式、拓展傳播渠道等方式,始終保持文化先進性,讓中華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活力,促進文化認同,使民族文化深入人心,從根本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擴大文化影響力,為中國式現代化凈化外部環境

              在全球化時代,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碰撞更加頻繁,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新形勢,文化影響力對于維護一國文化安全的重要作用更加凸顯,成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目前亟待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國際話語權是衡量國家綜合實力與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指標,掌握了更多國際話語權就意味著國家在國際社會中擁有了更多的主動權,為現代化進程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

              首先,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創新國際表達方式。強大的話語權背后必須有堅實的話語體系作支撐,必須發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用,加強話語體系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如此,方能占據文化傳播和國際輿論的制高點。其次,加強文化交流互鑒,形成文化安全的內外合力。文化因交流而繁榮,積極開展國際文化領域交流對話,在交流互鑒過程中尋求基于共同價值觀的文化理念,與不同國家構建共同的文化利益,凝結國內外積極力量,集聚中國話語表達的主體合力。要大力推行文化開放政策,構建認同中華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平臺,就中華文化內涵和國際文化領域熱點問題展開討論,促進文化交流、共享文化資源、借鑒文化成果,不斷爭取話語主動權,在世界范圍內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總之,新征程上我們要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活力,提升文化治理現代化水平。只有增強維護國家文化安全能力,才能更好地將文化因素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歷程,充分發揮文化在拓展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方面的重要作用,實現更全面、更協調、更可持續的發展,打造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數字時代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理論深化與實踐邏輯研究”(22ZDA120)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八戒八戒神马_好男人手机在线_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_亚洲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form id="917h7"></form>

                <form id="917h7"><nobr id="917h7"><nobr id="917h7"></nobr></nobr></form>

                    <address id="917h7"></address><address id="917h7"><nobr id="917h7"></nobr></address>

                      <address id="917h7"></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