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革故鼎新的精神特質及其時代價值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楊奎 2024-07-29 15:06
革故鼎新,集中展現了宇宙萬物運動變化的基本規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也是唯物辯證法革命批判精神的核心之所在?!吨芤住酚醒裕骸叭招轮^盛德,生生之謂易?!绷暯娇倳浿赋觯骸爸腥A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敝腥A文明創新性蘊含的革新價值觀,不僅延續著中華文明的思想根脈,也推動了古老文明的現代轉型,使中華文明在正確處理傳統與現代的辯證關系中返本開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探本溯源:革故鼎新的思想內涵及其歷史底蘊
革故鼎新是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精神稟賦。革故鼎新源自《周易·雜卦》,即“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其內涵是“去除舊的、建立新的”,即堅持變革,破舊立新。自古以來,革故鼎新被視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正所謂:茲欲興道致治,必當革故鼎新。東漢魏伯陽在《周易參同契》中也提出:“御政之首,鼎新革故?!睅浊陙?,中華民族始終保持著變革創新的文化特質,歷朝歷代都在進行制度創新與制度變革,對后來社會制度的建構產生了深遠影響。無論是孔子的三代“損益說”,還是董仲舒的“三道”“三統”說,都表達了對時代變革的深刻認識。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正是在“只有變法才能圖強”這種革新精神的引領下,中華大地發生了無數次變法圖強的運動,如李悝變法、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等,革故鼎新的理念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里,集中體現為一種進取姿態,在變中求新,在新中繼續求進,鑄就了中華民族一往無前的精神特質。
革故鼎新是中華文明永葆生機的力量源泉。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中華文明是勇于創新的文明,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堅強的發展韌性和突出的調適能力,善于在求變中與時俱進。而變易、革新的思想已深入中華文明的骨髓,成為中華文明雖歷經滄桑、飽受磨難,卻綿延不絕、歷久彌新的根本原因之一?!抖Y記·大學》有言,“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吨芤住酚醒?,“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中華文明的革新精神集中表現在古代物質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古代物質文明表現為科學技術發明和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等,如祖沖之的圓周率、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和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等。古代制度文明體現在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律制度、軍事制度、文書制度和人才選拔制度等方面,如禮樂制度、郡縣制、選賢舉能制度和德主刑輔的法治觀念等;古代精神文明包括思想觀念、倫理道德和文化藝術等,如民本的思想傳統、以文化人的價值理念、五常八德的倫理觀念、形神兼備與情景交融的審美風范等。實踐證明,中華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綿延至今,其根本原因在于中華文明革故鼎新的內在特質。
破舊立新:中華文明在現代轉型中展現革故鼎新的生命力
近代中國遭受了“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前所未有的劫難。中華文明遭遇西方工業文明的強勁沖擊,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歷史的漩渦,導致傳統農耕文明相對穩定的結構被逐步打破。在這一嚴峻挑戰面前,中華民族守正創新、奮勇向前的民族智慧被激發,無數仁人志士揭竿而起,不斷探索凝聚革命力量、引領救亡運動的新出路。青春力量一經覺醒,先進思想一經傳播,中華大地便迅速呈現出轟轟烈烈的革命新氣象。在五四運動開啟的波瀾壯闊的革命浪潮中,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緊密結合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從根本上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
中華文明革故鼎新的精神與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是高度契合的。馬克思強調要“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認為社會主義不通過革命的方式是不可能實現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提出,黨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實行社會革命。在這一目標的指引下,共產黨人帶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帶領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變革舊中國落后的社會制度開辟了新路。毛澤東同志深刻指出:“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毙轮袊某闪?,誕生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型政權,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和命運,開辟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新紀元。與此同時,經濟社會領域的深刻變革也在不斷推進,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黨領導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成為人類政治文明的偉大創造。中華文明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世界文化的激蕩與洗禮中站穩了腳跟,推動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使古老的文明形態與現代文明的發展有機銜接,從而融匯成一個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
中華文明革故鼎新的思想成為推動社會制度建構和推進改革開放的內生動力。《淮南子·氾論訓》有言: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俗。革故鼎新是制度建構的重要前提,也為制度的變革提供了基本理念。在唯物史觀的視域中,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在堅持社會主義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對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進行調整,以適應社會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發展的內在要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對“革故鼎新”的一次成功實踐,進一步深化了對經濟社會發展基本規律的認識,打破了制約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改革開放從新的社會實踐和時代特征出發,繼續探索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其本質要求在于革新:對內改革方面,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對外開放方面,從興辦深圳、珠海等經濟特區、開發開放浦東,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形成了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開放格局。我們通過持續推進改革開放,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從而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
開拓創新:以革故鼎新的精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中國式現代化藍圖變為現實,根本在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清醒看到,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動態過程,必然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發展,已有制度需要不斷健全,新領域新實踐需要推進制度創新、填補制度空白。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繼續完善各方面制度機制,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不斷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我們要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以革故鼎新的精神推動新時代的偉大變革。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動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的社會實踐中深化對改革的規律性認識。我們要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相結合,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在解決制約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矛盾上下功夫,以科學謀劃和創新魄力尋求破題的思路方法,不斷深化對改革規律的認識。制度創新是牽動經濟領域改革的“牛鼻子”,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服務國家戰略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先后成立22個自由貿易試驗區,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了新路徑。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釋放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效能,在完善制度、健全機制、激發活力、增添動力上用實勁,將推進深層次改革與高水平開放統一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解決人民群眾的現實問題中實現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比嗣袢罕娛菤v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和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和根本宗旨,決定了必然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我們要遵循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基本規律,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質。厚植民為邦本、為政以德、修齊治平的歷史傳統,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摒棄“以資本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將人民至上的理念落實到改革全過程各方面,在解決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實事中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原動力。
堅持系統觀念,在全面推動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中不斷發展新質生產力。西漢文學家揚雄在《太玄》中說:“因而循之,與道神之,革而化之,與時宜之。故因而能革,天道乃得;革而能因,天道乃馴?!备锕适嵌π碌那疤岷突A,鼎新是革故的發展動力,二者不可偏廢。革故鼎新既是新事物對舊事物的更替,也是新事物在舊事物基礎上變化和發展的結果,核心在于揚棄。革故鼎新并不意味著對傳統的完全摒棄,唯有推動中華傳統文明與社會主義現代生產方式深度融合,中國才能夠在改革發展中形成一種全新的文明樣態。系統觀念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推進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我們用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來謀劃工作,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堅持統籌全局與突出重點相結合,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斷推動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注重系統集成,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與協同性,促進各項改革措施協同發力,提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整體效能。正確處理傳承與發展、魂脈與根脈的關系,將守正與創新辯證統一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
歷史長河波瀾壯闊,源于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續奮斗。我們要更好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以革故鼎新的正氣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努力為促進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凝聚世界力量。
編輯:宮英英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