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典:如何借古鑒今,化解現代文明沖突?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作者:于海濤 李欣 趙曉 2024-07-10 15:42
如何處理現代化進程中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課題。7月10日,以“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為主題的第十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在孔子故里山東曲阜開幕。中國著名史學家,全國政協常委,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院長、《文史哲》雜志名譽主編王學典就本屆論壇的核心議題接受了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2023年9月27日,王學典在第九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舉辦期間,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資料圖)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今年尼山論壇的主題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設定這一主題的初衷是什么?
王學典:尼山論壇是中國參與世界文明對話的重要平臺,是中華文明對外交流的代表性活動。尤其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出以來,如何在傳承發展中華民族精神根脈的基礎上建設新時代的現代文明,成為當下面臨的一個重大政治課題、理論課題、時代課題。這個重大課題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好“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關系,即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應如何對待傳統、如何對待西方的問題。第十屆尼山論壇設置“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主題,就是希望集中呈現國內外學者對這一問題的思考。
舉辦尼山論壇,是為了匯集世界學者,匯聚世界文明智慧,共同為解決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為人類文明的未來發展貢獻智慧。本屆尼山論壇的主題聚焦于現代化這一發展模式在生成、發展、傳播過程中,對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政治傳統、人文傳統、風俗傳統的沖擊現象,以及由此而激發的各種形式的政治、社會、文化轉型問題。僅就中國而言,正是西方現代化的沖擊開啟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社會轉型過程,當下中國仍處在這個轉型之中。中國面臨的現代化轉型問題,在世界范圍內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表現形式存在著。如何處理本土傳統與現代化的關系,可以說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課題。
7月10日,第十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在曲阜開幕。梁犇 攝
中新社記者:中國式現代化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推進過程中,如何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有機結合、交相輝映?
王學典:中國式現代化的提出,實際上是試圖容納“中國式”特色與“現代化”優勢。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因此,實現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有機結合必須堅持一個平衡性的觀點,既不能照搬西方現代化模式,也不能照搬傳統。
實現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有機結合、交相輝映,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到西方現代化的本質是把幾乎全部生產活動和經濟活動交給資本來組織,利潤和效率是它的唯一追求。所以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給這種現代化模式設置道德界限、倫理界限、法律界限甚至政治界限,既要發揮現代化的優勢,又要限制其副作用和消極面。
另一方面,也不能照搬傳統。不能照搬西方現代化模式,已經形成基本共識;但不能照搬傳統,我們的理解還不夠深刻和全面,因此要把進一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落到實處,進一步促進以儒學為核心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社會科學化,進而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獨特的中國智慧。
中新社記者: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與西方的現代化有何異同?
王學典:中國式現代化是堅持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現代化,是賡續傳統的現代化,這是與西方現代化最大的不同。正因為中國認識到了西方現代化的本質是由資本來組織全部生產活動和經濟活動,以及西方現代化在追求效率的過程中摧毀人類在“軸心期”創造的傳統價值和人文傳統的一般機制,于是給現代化設置一定界限,這個界限就是“中國式”的獨特體現。賡續本土傳統價值,弘揚人文精神,將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特殊含義。
同時,現代化又是必由之路。20世紀60年代,中國就已正式提出“四個現代化”的目標,現代化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方面具有巨大優勢,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同時,現代化的產生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巨大飛躍,由此各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們都或快或慢地告別了傳統社會,這是人類社會形態、生活方式的一次斷裂式發展,是人類無法拒絕、無法逃避的變革,需要我們清醒認識、深刻思考。
中外嘉賓參加第十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開幕式。梁犇 攝
中新社記者: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地區沖突延宕。中華傳統文化蘊含的哪些智慧和方法,有助于化解現代文明沖突?
王學典:世界新的變革與動蕩,背后仍有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的影子,這種沖突只會導致兩敗俱傷。同時,西方的“文明沖突論”,又加劇了各文明、各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惡性競爭。堅持文明多樣性、認同多文明共存格局、堅持文明對話,是化解文明沖突的重要認識基礎。
作為世界上有擔當的文明大國,中國應積極倡導道義至上的外交理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儒學,就是建立在道德感召力的基礎之上。儒家主張“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主張以平等對話、和平手段和道德感召力、道義至上的理念解決爭端。以維護自身安全為借口的地區沖突,實際上造成了地緣關系的緊張,反而加劇了自身的不安全。這種“修德以安人”的主張,是營造良好國際環境的重要智慧。
另外,中庸精神也可以作為外交理念發揮作用。儒家主張“致中和”“執兩用中”,中庸精神是處理紛爭的重要方法。解決外交紛爭可以通過多種手段,武裝沖突和戰爭是最后的,也是代價最大的方式。在全球化發展程度愈高、國際局勢日趨復雜的今天,輕易把解決糾紛與沖突訴諸武力而無視其他途徑,是一種極端做法,不是穩妥的、中庸的做法。
7月10日,第十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在曲阜開幕。中新社記者 蔣啟明 攝
中新社記者:“十”在中國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數字。第十屆尼山論壇的重要意義是什么?它如何承前啟后?下一個十年,尼山論壇的方向是什么?
王學典:前九屆尼山論壇強調了“和諧”“倫理”“生態”“文明多樣性”“文明對話”“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要命題,尼山論壇現已成為人類文明最重要的交流對話平臺、互鑒融通平臺、展示推廣平臺之一,也必將成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孕育平臺。
第十屆尼山論壇在前九屆論壇的基礎上,繼續堅持文明和諧共存、堅持世界文明多樣性、堅持文明對話與互鑒的三大原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務實的現實關切、更加鮮明的問題意識,立足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助力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探索。如果說以往九屆論壇致力于現存文明形態如何相處的話,那么未來十年尼山論壇將聚焦在人類文明新形態如何構建上。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離不開中國式現代化,下一個十年,尼山論壇將圍繞中國式現代化推進過程中生發的一系列新問題組織議題。隨著中國式現代化步入新階段,中國式現代化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構建必將面臨新局面,不確定性或將進一步加大。這些問題如何破解,將是未來十年需要深入思考的。與此同時,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絕不能也絕不會關上國門,尼山論壇仍要堅持文明對話、文明互鑒的基本立場;在吸納借鑒人類文明成果的同時,還要面向國際進一步講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故事,為人類社會解決日益加大的困境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經驗。
未來十年的尼山論壇,必將在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基礎上進行,在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中進行,在切實的文明互鑒中進行,在更加深刻的與世界主流對話中進行,這是可以預期的。
編輯:張曉芮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