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
來源:學習時報作者:蕭放 2024-06-21 09:05
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認知天地社會人生的重要表達與生動實踐,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情感與思想,集中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精華與民族精神特性;傳統節日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生動地傳遞著中華文化的價值觀,滋養著中國人的根與魂,是維系與促進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方式。
傳統節日作為中國人協調自然與社會人文的時間制度,是自然節律與人文思想、生活信仰與百姓情感緊密結合的產物。它起源于中國上古社會,漢魏時期節日體系基本形成,唐宋時期傳統節日體系凸顯了城市節會,節日文化充實完善。隨著民族文化的不斷融合,元明清三代中華節慶體系成熟,形成了時序錯落、形態穩定、內涵豐富、人文特性鮮明的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與重陽等七大傳統節日模式。近代社會,中國在面臨生存危機的時刻,一度極端懷疑我們祖先賴以生存的傳統文化,傳統節日所體現的時間制度,也在存廢之間喘息。好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力量,讓傳統節日成為“我們的節日”。
傳統節日作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與組成部分,它的地位更為重要,更應自覺傳承與守護。在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今天,我們應該有更清醒的文化自覺意識、更強烈的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感。對于傳統節日,需要深入地發現它本身所具有的穿越歷史時空的文化內涵,總結與提煉它與生俱來的文化根性,并在適應當代文化生態、符合民族文化建設方向的基礎上,進行適當地更新與發展。傳統節日猶如一江春水,它的流向與民族文化的生命未來息息相關。
傳統節日植根于農業文明,是中國人時間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突出文化景觀。傳統節日之所以長盛不衰,在于其蘊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這些文化內涵圍繞民族根性而形成,它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傳承與更新。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與時代價值主要集中在如下五個方面。
順應自然的生態倫理內涵,具有生態文明的現代價值
中國傳統節日是依托自然時序設置的人文節日,是四季流轉中形成的人文節律。節日本原的意涵是適應自然節氣流轉的文化設計。人們順應自然時序變化,創造出根據季節變換帶有生態倫理內涵的節日習俗與儀式。我們從節日儀式活動中能夠生動地體味到傳統節日順應自然的生態倫理內涵。歲首大年,時值立春節氣,為四季循環之首,中國人的時間觀念將四季視為生命機體,認為人類的生命節律與季節時序同步。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是生命力量發動生長的季節,人們通過春節民俗活動與迎春儀式,激發生命活力,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元宵燈月輝映,踏月走橋、祭祀天官,祈求豐年。清明戶外踏青,插柳戴柳。端午親水護生,七夕遙念星辰,中秋祭拜明月,重陽登高辭青等,都體現了中國人遵循自然時序、親近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理念。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傳統節日以其蘊含的人與自然之間豐富的生態倫理內涵,深度契合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理念,在節日周期性復現過程中,使中國人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感恩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深入人心。
尊祖敬賢的歷史倫理內涵,體現了慎終追遠的歷史文明價值
回歸歷史、禮敬傳統是傳統節日的重要表現。“歲時祭祀”是中國傳統節日的重要特點,人們在自然時序性質基礎上感知歷史,形成了慎終追遠的節日傳統。祭祀祖先、追念先賢成為重要的節日人文內涵。春節、清明、七月半、中秋、重陽、十月一、冬至等春夏秋冬四季的節日都秉承了古代歲時祭祀傳統,在廳堂、祠堂、墓地舉行祭祀祖先的儀式,以不忘先祖恩德,凝聚族人。人們常常從歷史的回看中增進前行的動力,對歷史先賢的祭祀就是在這樣的心境與精神需求中成為節日內容。無論是清明對開物創制的人文始祖的禮敬,還是端午對具有崇高品格先賢人物的追念,都體現了中國傳統節日的歷史倫理意涵。
和睦家人的家庭倫理觀念,為人們提供了安定穩固的家庭關系
傳統節日是回家的節日,回歸家庭、家人團聚是中國傳統節日的主題。每個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的來源之處與形成的必要條件。隨著歷史的進程發展逐漸成為聚合家人、調整家庭關系的社會節點。春節新年是家庭倫理集中呈現的時間,人們在辭舊迎新之際特別重視家庭倫理關系的更新。歲末的辭年禮,晚輩探望長輩,親人之間的往來問候,不僅有物質的饋贈,更重要的是體現人間的溫情。春節時家人從四面八方回家,就是為了那頓“合家歡”的年夜飯,這是祖先與家人共享的圣餐。除夕夜的壓歲錢,充滿長輩對幼輩的關愛。新春拜年從家內拜到家外,都是一個家庭倫理強化過程。清明會,是家人清明時節齊聚祠堂祭祖后的聚歡。傳統節日通常是出嫁女兒回家的日子,端午節、重陽節被稱為女兒節,女兒回娘家,不僅潤澤了家庭親情,也強化了家庭倫理關系。中秋俗稱“團圓節”,天上圓月,人間團圓,家人共享團圓餅,象征人月雙圓。冬至時孫輩給爺爺奶奶新鞋新襪子,愿祖輩能夠健康長壽。冬至的守冬、大年的守歲都是衛護家人健康的家庭倫理的具體體現。對家庭倫理的強調是傳統節日的主要內涵。傳統節日對家庭關系的穩固與和諧起著重要保障作用。
和諧社區的倫理內涵,為社區提供了團結與認同的力量
傳統節日是和諧社區的重要時間,通過節日公共儀式活動,將社區居民緊密聯系起來,形成我們在一起的共同體意識,從而促進社區的文化認同。維護社區秩序、活躍社區生活、加強社區團結的社會倫理是傳統節日的主要內涵之一。歲末辭年禮社區居民的往來致意、慈善慰問,社團、行業內的尾牙飲宴,都強調社會關系的年終梳理與總結;新年伊始,是社區關系重新確認的重要時間,初一至正月十五元宵節期間,鄰里互拜、單位團拜、觀演戲劇、廟會貿易、社火與龍獅舞蹈巡游等,讓人們感受到年節對于社區團結的重要意義。大年之外的節日如清明踏青郊游、端午龍舟競渡、七夕兩情相悅、中秋的賞月詩會、重陽的敬老宴會,都是促進社區居民交流互動的重要儀式活動。人們在社區集體儀式活動中獲得情感愉悅與社會關系的強化,鄰里守望、相互關愛的和諧社區氛圍在節日中周期性增強。傳統節日和諧社區的社會倫理,是中國人自古相傳,至今仍然特別具有現實意義。
愉悅身心的娛樂內涵,激活了人們對傳統的依戀情感
傳統節日也是歡愉的節日,節日的嚴肅性與娛樂性同時并存,在不同節日各有側重,但是傳統節日都少不了愉悅身心的元素。節日飲食與節日游藝是傳統節日愉悅身心的重要內容。中國的傳統節日幾乎每一個都有相應的美食,如春節的年糕、餃子、花饃,元宵節的湯圓,清明節的青團、烏米飯,立夏的七家茶,端午節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餅,重陽的菊花酒與重陽糕,冬至的餛飩、冬至團等,人們從節日美食中體味到節日的快樂。同時節日又是人們身心放松的機會,雖然沒有西方節日的狂歡,但也有一些輕松且娛樂身心的節日游藝活動。如春節的燃放煙花爆竹,裝故事的巡游;元宵踏月走橋、看花燈、猜燈謎、耍龍燈、扭秧歌、臺閣社戲及放焰火,“元宵鬧夜”成為中國傳統節日中難得的文化景觀;清明是踏青、賞春、關愛生命的節日,人們插柳、戴柳、蹴鞠、放風箏、蕩秋千、拔河、斗雞等,在春風的沐浴中,人們享受著春天給生命帶來的快樂;端午節龍舟競渡、斗草、斗蛋、游園“耍端午”;七夕乞巧活動主要強調人們的心靈手巧,傳統的方式是對月穿針、水上漂針、種巧芽、鏤花瓜、做巧果、結彩樓,以種種手工活動顯示人們的聰慧與智巧,年輕女性遙望星空,靜聽牛女私語,向上蒼乞求心靈手巧,同時也為自己的愛情與生活祈福;七月十五中元節唱戲、放河燈,人鬼同歡;中秋拜兔兒爺、賞月夜游;重陽辭青登高郊游;重陽節是一個登高望遠的日子,一年的勞作在秋天已有收獲,天空澄碧,人們走出庭院,登臨高山,體驗野趣,既能怡神悅目,也是遠足健身,重陽秋節讓人返璞歸真。節日娛樂是節日傳承發展的動力之一,也是中國節日適應現代環境的重要發展趨向。
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是歷經千年歲月錘煉的文化傳統,它適應了中國人的心性與社會生活的需要。它既是日常生活的調節,也是日常生活觀念與趣味的集中呈現;它既是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設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偉大進程中,我們要珍重傳統節日,同時我們也有責任和義務繼承與更新節日傳統。優秀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過程,同時是傳統節日文化時代價值的彰顯過程,當然它也是民族傳統的發揚與文化再生的過程。在時代新變中持守節日傳統,為中華民族固根護魂。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節日文化中心主任)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