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雜志》作者: 2024-04-26 10:05
《尚書·伊訓》有言:“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币馑际钦f,與人交往而不求全責備,檢點自身常覺修養不足。
伊尹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賢相,輔佐商朝五代君王,功勛卓著。商朝開國君主成湯去世后,伊尹扶立其孫子太甲即位。太甲即位后卻暴虐亂德,不遵守成湯立下的祖訓,伊尹常常對其規勸教導,“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便是當時史官記錄伊尹對太甲的勸導??墒且烈f的一切都無補于事,于是他便在商湯墓旁建立一座桐宮,請太甲在其中自我反省,希望他能迷途知返。三年后,太甲遵從祖訓、克己修身,伊尹便將其迎回宮中重新執政,沒過多久,就做到了萬邦歸附、百姓安寧。
作為從先秦時代就傳承下來的古人遺訓,嚴己寬人是極具中國特色的修身理念和方法。被后世尊奉的圣人周公,就告誡其子伯禽要努力做到“慎無以國驕人”,千萬不要因為你是君王而驕傲自大,其本意就在于使人時刻存有“夕惕若厲”的心態而不致悠悠放任。
韓愈在《原毀》中更深透地講明了寬人律己對人對己的益處:“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币馑际牵械滦械娜?,他必定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要求自己嚴格而全面,對待他人寬容而簡約。對自己嚴格全面,就不會懈怠;對別人寬容簡約,別人都樂意做好事善事。
查道是北宋太宗、真宗之際的大臣,待人寬厚,律己嚴苛。他任館陶尉時,一個重要任務是收稅。當時州里管得很嚴,到時賦稅收不齊,縣府的官員都要被戴枷以示懲戒。不過被戴枷的官員們出了門便紛紛自行把枷去掉,只有查道一人戴著枷下去繼續催繳。他下去從不接受吃請,而且首先嚴查富人欠稅,遇到貧苦百姓有拖欠賦稅的,查道都是代為交齊,不予追究,百姓見此,紛紛交齊了賦稅。
袁了凡是明代著名的學者,他從自己修身的經驗出發,指出世人之所以多見他人的不是,而不察自身之不足的原因以及由此帶來的后果:“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那些常常自以為是而感覺良好的人,如果看不到自身的欠缺,就會習慣于自以為是;既然覺得沒有過錯可改,就更談不上日后的進步了。蘧伯玉是春秋之際衛國的賢人,史書上記載他“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這體現了古人在自身修養方面所付出的長久努力。
我國古代先賢警策身心的名言匯集《格言聯璧》中有這樣一句話:“持己當從無過中求有過,待人當于有過中求無過”,古人也常說“待人要豐,自奉要約,責己要厚,責人要薄”,這些都是在強調嚴于律己而寬以待人。可見,一個人只有勤于反觀自身,點檢自己之不足,才能有過必改,日臻至善。檢身若不及,就應該做到呂坤在《呻吟語》中所說的,“喜來時一點檢,怒來時一點檢,怠惰時一點檢,放肆時一點檢”。時時處處,要經常反思自己有沒有不恰當的言辭行為,不放松警惕。如果有,就立即改之,不可自我放任??鬃硬痪驮f“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嗎!
古人的這些思想在當今同樣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我們應該以“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的精神,不斷改造主觀世界,時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勵,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干事。
編輯:翟凌宇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