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炳罡: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
來源:大眾日報作者: 2024-04-16 08:56
作者簡介:顏炳罡,山東臨沂人。現任曲阜師范大學特聘教授,鄉村儒學研究院院長,山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長期致力于中國哲學尤其是儒家哲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編者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流傳至今的許多典故在今天依然有著璀璨的思想價值。大眾日報理論版今起推出“新論語”欄目,尋古思今,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敬請期待。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次在不同場合引用“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理念。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就是這些重要元素之一。
孔子心中的理想社會
“天下為公”“天下大同”最早見于儒家經典《禮記·禮運》篇。據該篇記載,孔子作為飲酒禮上的嘉賓出席魯國舉辦的蠟祭活動,蠟祭儀式結束后,孔子游于樓臺之上,不禁喟然而嘆。他的學生子游問他為何感嘆,孔子說,他之所嘆,是因為“大道實行的時代,和夏、商、周三代圣君賢相輩出的時代,我都未能趕上啊!”由是孔子向子游講述了他的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痹诖笸纳鐣?,人們沒有私有財產,也沒有私有觀念,天下是天下人共同擁有的天下;人們選舉有德有才的人作為天子,管理天下,人人守信,家家和睦,老年人都會得到很好的安撫與照顧,壯年人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發揮而為社會所用,幼年人都能得到健康成長,一切社會弱勢群體都能有生活保障;在這樣的社會里,既沒有剝削,也沒有壓迫,人與人之間沒有貴賤之分、貧富之別,人人平等,也沒有欺詐、盜竊、爭斗,更不會發生暴亂,社會安定祥和,家家夜不閉戶。這樣的社會就是孔子心中的理想社會。
“天下為公”的價值追求是“公”。這里的“公”,一方面是相對于“私”而言,公即公有;另一方面,“公”對應“偏”,公即公正、公平、公允。“天下為公”是說,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不是一己、一姓之天下、一家之天下。從這個意義上說,堯舜時代的“天下為公”相對于夏、商、周三代以來的“天下為家”,中國歷史上“公天下”對應的是“家天下”??鬃诱J為,大道隱而不彰之后,“天下為家”的局面就出現了,人們“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人們有了私有觀念和私有財產,政治權力安排與運作由大同時代的傳賢不傳子的“禪讓制”轉變為“大人世及”即以血緣親情為根據的“世襲制”。在“家天下”時代里,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夏、商、周三代的圣君賢相推行依禮治國,“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這樣的時代,是為“小康”。小康社會雖然不如大同社會那樣完美和理想,但在私有制已經成為既定事實的社會里,是治理得最好的時代。而在孔子心中,堯舜時代即大道流行的時代,是真正落實“天下為公”的時代;堯舜時代的天下,正是孔子心中的大同社會。
堯、舜是古代中國百姓心中的圣王,也是歷代政治家的榜樣。新出土的文獻資料《郭店楚墓竹簡》中有一篇名為《唐虞之道》的文獻,稱“唐虞之道,禪而不傳。堯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唐虞之道即堯舜之道,禪而不傳即傳賢不傳子。堯有兒子,但他沒有將天子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德名洋溢乎四海的舜;舜有兒子,也沒有將天子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為天下治理水患立下大功的禹。堯舜王天下的時代,一切以天下蒼生為念,對天下人有利而不利于自己。擁有天下而沒有將天下據為私有,這就是“以天下為公”。
歷代名士的共同向往
歷史上,“天下為公”更多地表達著人們對統治者價值追求、精神境界、道德情操的美好期望,而“天下大同”則代表著中國人對人類社會理想藍圖的向往。天下為公是治理國家、治理天下的基本政治操守和道德要求,是實現天下大同的前提條件。“公”則“同”,“同”必“公”。《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言“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平治天下是中國歷代政治家的目標,天下太平的前提就是公允、公正地處理一切國家事務和公共事務。如果出于一己之私、一家之私、一個利益集團之私去治理天下,就是不公,不公正就會“偏”,偏而不公,天下豈會太平?天下“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闭^“無偏無黨,王道蕩蕩。”這是說沒有偏頗,沒有阿黨,治國理政走在光明大道上。唐代賢相姚崇曾言:“心茍至公,人將大同。心能執一,政乃無失?!比绻麍陶咦龅搅舜蠊珶o私,社會就將走向大同;如果執政者能始終堅守公允原則,治國理政就不會出現過失。至公是大同的前提,大同是至公的理想境界。
從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到顏子的農山賦志“敷其五教,導之以禮樂;使民城郭不修,溝池不越,鑄劍戟以為農器,放牛馬于原藪,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斗之患”,再到孟子的“仁政”主張和“以德服人”的王道理想,儒家對社會的構想不斷豐富,最終融匯成貫穿中國幾千年歷史的共同社會理想。歷朝歷代,以天下為己任的志士仁人一直以天下為公、天下大同作為自己的精神價值追求和對人類社會理想狀態的向往。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飽受列強欺凌,社會陷入深重危機,不同階層的仁人志士將天下為公、天下大同作為追求向往,探索救亡圖存之路。洪秀全將基督教教義與傳統大同觀念相結合,設計他的理想社會太平天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涤袨樽珜憽抖Y運注》《大同書》,以近代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為參照,設計了他理想中的沒有私有財產、沒有家庭、沒有國家、沒有政府的大同社會。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將天下為公、天下大同作為理想目標,將大同理想與三民主義相聯系,在他所向往的社會里,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官吏是人民的公仆,他稱“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疤煜聻楣笔菍O中山先生畢生的追求,為此他不懈奮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由是可見,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理想社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夢想,但直到中國出現了共產黨,中國才找到了通往這一理想的正確道路,才有了將理想轉化為行動、轉化為現實的可能。
不斷實現的美好藍圖
中國共產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更是“天下為公、天下大同”這一社會理想的真正踐行者。中國共產黨將中華民族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相結合,賦予其全新的意義與內涵,讓這一理想由孔子時代對過去的追憶變成當下實踐生活中不斷推進的現實目標。中國共產黨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政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天下為公這一理念在中國共產黨身上得到充分發揮和踐行。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已經到來。天下大同、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正在黨領導人民團結奮斗的過程中不斷變為現實。
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思想體現著中國古人看待天下的方式,蘊含著對世界秩序的思考,在今天,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同樣體現在對外交往上。當今世界,全球發展面臨諸多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外交場合多次引用“天下為公”“天下大同”,強調中國“堅定奉行‘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和合共生、天下大同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美好追求”,主張“世界各國人民應該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張開懷抱,彼此理解,求同存異,共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比祟惷\共同體理念就是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思想因應當今世界百年未有大變局的體現,必將在時代潮流中彰顯其寶貴的思想價值和強大的感召力。
(作者系曲阜師范大學特聘教授、鄉村儒學研究院院長)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