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出爐
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應妮 2024-03-23 04:05
2023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2日在北京出爐。時空跨度十萬余年、從東南沿海到西北邊陲、從黃土丘陵的墓葬到水下1500米的沉船,新出爐的十大考古項目各具特色,全方位反映中國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現場公布了2023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按時代排序分別是:山東沂水跋山遺址群,福建平潭殼丘頭遺址群,安徽郎溪磨盤山遺址,湖北荊門屈家嶺遺址,河南永城王莊遺址,河南鄭州商都書院街墓地,陜西清澗寨溝遺址,甘肅禮縣四角坪遺址,山西霍州陳村瓷窯址,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
福建平潭殼丘頭遺址群出土的陶器。(中國國家文物局供圖)
從時間范圍看,上至舊石器時代,山東沂水跋山遺址群保存了距今10萬年至5萬年的古人類活動珍貴證據,揭示出自晚更新世以來石器工業隨環境變化而發生演進的清晰軌跡,下至明代正德弘治年間,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再現明代中期海上貿易的繁盛景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感慨,時間跨度之大前所未有。
從空間范圍看,福建平潭殼丘頭遺址群不僅全面揭露了東南沿海地區7000年以來史前聚落形態及其變化發展規律,更為南島語族早期人群擴散提供了新的確鑿證據;而位處大西北的甘肅禮縣四角坪遺址,不僅是首次發現的規模宏大、格局規整的秦代大型建筑群,更深刻影響此后中國的建筑風貌,體現了中國古代統一國家形成初期的風格和氣魄。
河南永城王莊遺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玉器?!?中國國家文物局供圖)
陳星燦指出,2023年度的十大考古新發現體現了多學科合作和精細發掘相輔相成。如湖北荊門屈家嶺遺址通過多學科綜合研究,考證出該遺址是以水稻種植為主,兼以粟作為輔的農業經濟模式;這里五千多年前的古人對水稻馴化程度即已達到現代栽培稻水平;制陶技術方面則發現目前已知最早的高溫黑釉陶,將中國高溫黑釉技術提早了將近一千年。他強調,此次不少遺址項目是過去十多年發掘成果的積累。
在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王巍看來,十大考古新發現中很多是各地區初期文明形成的時期,在距今5000年到4000年這個階段,可以看到各個區域的生產和手工業發展,并開始階層分化,而且還能看出它們之間相互的關聯。比如,河南鄭州商都書院街墓地不僅填補了商代青銅文化、黃金文化的空白,還出土了金覆面,而金覆面是三星堆黃金面具文化的重要來源,這一發現為探討中原商文明與巴蜀地區三星堆文明的交流提供了嶄新視角。
河南鄭州商都書院街墓地出土的金覆面?!?中國國家文物局供圖)
在中國民眾日益青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下,每年一度的十大考古新發現備受關注?!拔覀円屆癖娍吹?,考古不是挖寶,既有學術目的也有科學嚴格的規范。而每個考古發現都或多或少能夠讓大家了解到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和輝煌文明”,王巍表示,每年的十大考古新發現都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縮影。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