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華文明高度講好黃河故事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作者:關延平 2024-03-19 13:48
保護、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與現實價值。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提出明確要求:“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系統闡釋了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著眼于深刻認識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以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使命,闡釋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與世界意義,講好新時代的黃河故事,是當代學人的重大時代課題。
體現中華文明突出特性
黃河文化為中華文明的連續性開啟最早的中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在新石器早期,黃河中游的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大地灣文化,黃河下游的北辛文化;在新石器中期,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黃河上游的馬家窯文化以及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在新石器晚期,黃河上游的齊家文化、黃河下游的龍山文化……黃河文化催生了中國最早的文明,奠定了早期中國的文明基因。從這一時期開始,黃河文化就從未斷絕,并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等諸多文化類型。在我國5000多年從未中斷的文明史上,黃河流域3000多年來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經歷了自然環境的變遷、朝代治亂興衰,黃河文化的傳承基因流淌在中華文明的發展長河中,也刻下不同時期文明的印跡。
黃河文化為中華文明的創新性注入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始終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斷創造自己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作為最繁榮最強大的文明體屹立于世?!秉S河流域是我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漢字在這里孕育,禮樂在這里創制。黃河流域不僅誕生了“四大發明”和《詩經》《老子》《史記》等經典著作,而且涌現出一代代燦若明星的文人先哲、百家爭鳴的思想流派。2021 年 10 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位于東營的黃河三角洲農高區,重點了解黃河三角洲鹽堿地綜合利用和現代農業發展情況。數千年來,黃河流域一直是中華農耕文明的核心區?!洱R民要術》反映了黃河中下游古代勞動人民從事農業生產的豐富經驗和創造發明,體現了我國古代先進的農業文明。先民們用他們的智慧與汗水所創造的文明成就,使中華文明能夠始終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黃河文化為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包容性奠定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中華文明長期的大一統傳統,形成了多元一體、團結集中的統一性。”黃河文化在秦漢之際作為一種主體文化得以形成,主要表現為以農耕經濟為基礎的,多民族、多地區、多文化的大一統。黃河文化在魏晉至隋唐得以繼續發展,表現為中原地區與北方游牧地區文化的交融,且持續性影響江淮與珠江流域。最終形成了以黃河文化為主體、經濟高度發達、地域更加遼闊、多民族相融共存的中華民族的基本版圖與格局,其所構成的文化、政治、經濟等多方位思想持續影響至今。宋元明清是黃河文化與我國其他地域性文化融合發展的時期,作為傳統主體性的黃河文化仍然保持著自身文化優勢與內在生命力,從而對多民族文化的融合發揮著主導作用。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地區民俗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融匯形成的中華文明,是以農耕文化為主體,兼具多元地區民族文化,具有極強包容性、內在生命力、持續創造力的文明系統。
黃河文化為中華文明的和平性注入理念?!按蟮啦还?,天下一家?!庇H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歷史發展的主旋律,中華文明也始終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國漢代,以中原為起點的絲綢之路架起了中西方的文明交流,其主干東起長安,西至歐洲羅馬,全長8000多公里。古絲綢之路跨越尼羅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黃河和長江流域,跨越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沿著這條路,中國將絲綢、瓷器、漆器、鐵器傳到西方,也為中國帶來了胡椒、亞麻、香料、葡萄、石榴。這條文明交流之路也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開放和平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古絲綢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戰馬和長矛,而是駝隊和善意;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
總結好黃河文化內涵
在我國光輝燦爛的文化構成中,黃河文化無疑是最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主體性文化。黃河文化是黃河流經九省而形成的一種地域性文化,錯綜復雜的自然環境與開放包容的人文環境,使其成為一個內容較為豐富、特質較為明顯、同異并存的文化系統,包含著黃河流域各民族人民在生息、繁衍、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民族性格、文化觀念、思想意識、民俗慣習等,是對黃河流域各民族人民精神生活內容、方式、特點的抽象化與系統化概括。
黃河文化融匯了游牧文化、漁獵文化、農耕文化、絲路文化、海洋文化等多元文化,是以農耕文化為主體的多層次、多維度的文化復合體。千百年來,民眾從自身生存與發展出發,形成具有東方特色的自給自足的農耕生產生活方式,并衍生出與農耕密切相關的天時地利、用養結合、可持續發展等具有宏觀格局的哲學化深厚思想,在長期的農耕實踐中孕育包括協調和諧的三才觀、趨時避害的農時觀、主觀能動的物地觀、變廢為寶的生態觀、御欲尚儉的節用觀在內的文化意識。這些原生性的文化意識對于當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黃河文化的強大生命力源于開放包容的內在特性。千百年來,黃河流域在戰略地位、歷史積淀、自然環境、文化內核等各方面的重要性,凸顯了該流域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并往往領先于同時期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類文明。黃河文化發展、壯大的過程具有開放性特征,不僅善于學習和吸納周邊的各種文化,甚至與歐洲、非洲等域外文化保持著長期的交流與融合,為當下開放包容、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塑造了歷史基因,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夯實了歷史基礎,也為當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歷史鏡鑒。
在黃河流域歷經數千年形成的“同根同源”“大一統、大融合”的民族心理與主流意識,是各族人民共同擁有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發展的生動表現,也是中華民族家國同構的根基和紐帶。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下,黃河文化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偉大的精神力量。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領下,書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篇章,需要深入挖掘研究闡釋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世界意義,講好黃河故事的歷史與今天。
講好黃河故事
九曲黃河,奔騰向前,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闡釋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有助于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為民族復興累積精神動力、夯實文化基礎。
講好黃河故事的前提就是要全面系統地開展黃河文化研究。黃河文化是包括作物種植、環境變遷、畜牧養殖、生活技法、風俗習慣、典章制度、游藝娛樂、宗教禮法、水利技術等諸多文化物象在內的龐大的文化復合體,是團結凝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寶貴財富。黃河流域孕育了先民們民族團結與家國一體的傳統,自強不息與修身正心的品質以及天下為公、兼收并蓄的理想,這些人文精神成為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講好黃河故事要有宏大的視野。在歷史中形成的黃河文化覆蓋了我國大量國土、貫穿于不同的歷史時期,而講述黃河故事既要有流域空間的視野,更要有歷史發展的縱深,要在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傳承有序的文化庫中凝練出具有典型意義的故事。通過不同的故事元素,講述黃河文化的豐富特質,繼而建構為廣大民眾所高度認可的民族文化符號,從而呈現體現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黃河文化。
講好黃河故事要以人為中心開展工作。黃河文化是人民在治理黃河偉大實踐中積極創造而形成的,講述黃河故事既是為了促進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弘揚,更是為了推進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以實現民族的復興與民眾的美好生活為旨歸。講述黃河故事,就要講述歷代先賢為治理黃河所付出的艱辛勞作,講述黨領導人民開展黃河治理的偉大成就,講述民眾與災害戰斗的動人故事,講述中華民族與水和諧、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光輝歷史。
講好黃河故事要有創新發展意識。在數千年的黃河流淌中,形成了難以計數的文化形式,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寶貴文化資源,如何將這些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是講好黃河故事的一個重要命題。要通過講述黃河故事,推進黃河文化的繼承、發展、創新工作,要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為黃河文化注入時代活力,要以其精神特質和文化基因滋養現代文明,推進黃河文化在當下時代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講好黃河故事要有開放意識。在長期而持續的對外文化交流中,黃河文化不斷得以博采眾長而融合成長,實現了自我的不斷豐富與發展。當前,講述黃河故事也應該堅持開放性的態度,要有兼收并蓄、批判繼承的意識,破除區域間阻礙各種要素流動的藩籬,激發流域內的自我發展新動力,助推形成東西互聯、南北互動的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作者系聊城大學黨委書記)?
編輯:翟凌宇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