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917h7"></form>

      <form id="917h7"><nobr id="917h7"><nobr id="917h7"></nobr></nobr></form>

          <address id="917h7"></address><address id="917h7"><nobr id="917h7"></nobr></address>

            <address id="917h7"></address>

            中心簡介
            機關黨建 機關黨建
            廉潔文化建設
            精神文明建設

            切實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來源:解放日報作者:高國希 2023-11-03 09:24

              習近平文化思想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皟蓚€結合”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容,我們要深刻理解“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切實擔負起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

              一、“兩個結合”對推動文化繁榮、豐富人民文化生活有著重要意義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高度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首先要著眼于人民立場,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文化建設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凝聚人民,培育時代新人。其次,文化繁榮是國家強盛、社會發展進步、社會文明提升的重要標志,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要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西方的現代化進程是伴隨著資本主義而發展起來的,有著現代性的一般特征,也有其特殊的局限、問題和困境,面臨諸多危機。比如,資本主義有其內在的文化矛盾,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在其著作《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中,清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對立與沖突,提出“現代性的真正問題是信仰問題”,亦即“精神危機”。

              不同于西方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給文化創新創造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極大提升了全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展現出我們的制度優勢和文化力量。我們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承中華文明,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不斷推動文化繁榮、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二、“兩個結合”實現了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是我們建設文化強國、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根本要求

              “兩個結合”是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暗谝粋€結合”從空間維度上,讓誕生在歐洲的馬克思主義牢牢扎根于古老的中華大地,讓馬克思主義“說中國話”;“第二個結合”從時間維度上,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了歷史跨越,發展出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皟蓚€結合”也揭示了黨推動理論創新和文化繁榮的必由之路,堅定了理論自信,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

              文化自信的深層內涵是價值觀自信。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穩定器,能否構建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關系國家長治久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全國各族人民價值觀念的最大公約數。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方略之一。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民族復興不只是經濟的崛起,它還包含著一個民族的自我認同、精神塑造。從世界視野來說,發達國家的經濟觸角伸向全球,往往伴隨著文化價值的輸出,因為商品、經濟、文化、觀念的背后是價值觀。在西方價值觀輸出滲透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面臨挑戰。為此,要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其關鍵就是要把握住中國價值這一硬核。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建成文化強國寫入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黨的二十大就“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規劃了新的戰略藍圖。實現上述目標與藍圖,必須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從而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三、“兩個結合”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筑牢了根基、鞏固了文化主體性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跨越時空的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馬克思主義與古老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價值觀上的高度契合,使得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能被中國人民所認同;馬克思主義指明的科學道路,使中國人念茲在茲的夙愿追求得以實現;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使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擁有了深厚的歷史基礎和廣泛的群眾基礎。

              中國共產黨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馬克思主義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內涵,使古老的傳統得以在現時代鳳凰涅槃,煥發舊邦新命的生機;中華文化賦予馬克思主義以古老東方的智慧內涵,使其意蘊更為深厚和豐富?!暗诙€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皟蓚€結合”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體,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要堅持守正創新,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鞏固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在守護好“魂脈”與“根脈”的同時,發展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創出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作者為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八戒八戒神马_好男人手机在线_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_亚洲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form id="917h7"></form>

                <form id="917h7"><nobr id="917h7"><nobr id="917h7"></nobr></nobr></form>

                    <address id="917h7"></address><address id="917h7"><nobr id="917h7"></nobr></address>

                      <address id="917h7"></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