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理論創新要堅守好“魂脈”和“根脈”
來源:大眾日報作者:張浩 魯杜陽明 2023-09-19 09:11
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歷史責任。對于如何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個重大命題本身就決定,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堅守好這個魂和根,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魂脈”與“根脈”一說,生動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的理論創新進程中的重要地位,表明黨對理論創新規律性認識的進一步深化,為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取得更為豐碩的理論創新成果提供了根本遵循。
堅守好馬克思主義“魂脈”
“魂”即靈魂、精神,引申為關鍵、核心。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便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在掌握其科學理論的基礎上不斷結合新的實際推進理論創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論成果,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是黨的理論創新的立足之基,決定著理論創新及其成果的性質、前途與命運,是不可背棄的“魂脈”,一旦動搖割裂就會犯顛覆性錯誤。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守好馬克思主義“魂脈”表現為對其基本原理的學習、真摯情懷的感悟、理論品格的體察以及立場觀點方法的運用。
一是在“知”的層面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主要由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組成部分構成,“是在批判吸收人類全部知識的基礎上產生并且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發展的,是人類迄今為止最先進的思想體系”。盡管當今時代同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相比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從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大視野來看,馬克思主義仍舊閃耀著真理光輝,其關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堅守人民立場、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人民民主、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人與自然關系、世界歷史、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等深邃思想依然是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黨的理論創新不能數典忘祖,必須熟讀精思經典著作,學深悟透基本原理。
二是在“情”的層面深切感悟馬克思主義真摯情懷。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夠創立馬克思主義,固然有其社會歷史條件因素,還離不開自身的意志、情感等精神支撐。倘若缺乏對人民苦難的同情、對科學真理的信仰和對未來社會的向往,這一偉大理論的誕生將變得難以想象。同樣地,近代以來,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從眾多學說中脫穎而出并成為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不僅在于它能以深刻的學理、完備的體系和嚴密的邏輯說服人,也因為它能用真摯的情感和博大的胸懷打動人,其蘊含的人民情懷、家國情懷、天下胸懷引發了人們的強烈共鳴,與之建立起穩固的情感紐帶。黨的理論創新既要以理制勝,更要以情動人,實現二者的有機交融。
三是在“意”的層面深刻體察馬克思主義理論品格。守好馬克思主義“魂脈”既要明“理”更應會“意”,在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后進一步提煉總結其深層特質,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從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和發展開放性四個維度深刻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正是基于這些特質,馬克思主義才能彰顯出超越時空的價值與魅力,“源于那個時代又超越了那個時代,既是那個時代精神的精華又是整個人類精神的精華”。黨的理論創新若想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展現出更為強大、更有說服力的真理力量,必須在追求理論的內在品格上聚焦用力,將其貫通于理論創新的全過程和各方面。
四是在“行”的層面自覺運用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在馬克思看來,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都是實踐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我們堅守馬克思主義“魂脈”,不能將其當成書齋里的學問,最終的落腳點也應當是指導實踐。在新時代新征程推進黨的理論創新,必須始終牢記“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創新、問題導向、系統觀念和胸懷天下。
堅守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
“根”既有本源、根本釋義,又專指植物莖干下部深埋泥土的部分,具有吸收養分、貯存養料的功能。黨的理論創新一方面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地位不動搖,另一方面也要堅持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比作“根脈”,凸顯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及其對于理論創新的滋養價值,回答的是理論創新的發展之要,關乎黨的創新理論能否落地生根、深入人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和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守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坝蟮溃叵葹槭??!敝腥A文明綿延五千多年而未曾中斷的悠久歷史承載著珍貴的文化遺產和文明資源,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離不開對歷史的追根溯源。毛澤東同志早就提出:“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于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绷暯娇倳浺裁鞔_強調:“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守好文化“根脈”,必須不斷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文明歷史研究走向深入。
二是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宏富、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不僅反映了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新時代推進黨的理論創新,需要充分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資源,深入挖掘其精髓要義,提煉出具有時代價值與世界意義的思想觀念、價值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為找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契合點提供方向指引。
三是深刻理解中華民族的突出特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涵養黨的理論創新,要求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貫通歷史、現在與未來;要求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系,既不割斷血脈、憑空捏造,又不固步自封、陳陳相因,做到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要求自覺凝聚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以國家統一為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要求學習借鑒人類社會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展現海納百川的開放胸懷;要求始終站在歷史正確和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在有機結合中推進黨的理論創新
“兩個結合”是黨的理論創新的根本途徑,“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在“第二個結合”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指導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沃土,前者引領方向,后者提供滋養,二者相輔相成,統一于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偉大實踐。
一方面,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寶庫進行全面挖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這一根本問題上,我們必須堅定不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有絲毫動搖?!眻猿职疡R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激活中華文明中的優秀因子并引領其前進方向。具體來說,應當深刻認識和把握好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以堅定的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對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寶庫進行全面挖掘,同時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其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
另一方面,必須將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豐富智慧更深層次地注入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鮮明品格,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不能機械地照搬套用,而應將其與本國具體實際、歷史文化傳統和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賦予其新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在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方面,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豐富智慧發揮著關鍵作用。長久以來,中華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無數勤勞勇敢、愛好和平的中華兒女以其聰明才智和卓越創造,在人類歷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世界文明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此文化和文明富礦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提供了豐厚滋養,其與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的相互“結合”,結果便是造就出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既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又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以新的理論優勢不斷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