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來源:中國青年報作者:周裕蘭 2025-09-01 09:28
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
在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征程中,推動各族人民的團結進步、繁榮發展,離不開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領。作為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民族,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符號體系,這些承載著集體記憶與精神價值的文化標識,既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紐帶,更是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
文化符號構建民族認同的理論邏輯
文化符號作為民族精神的外在表征,其本質是群體意識的物化表達。中華文明從甲骨文到青銅器,從《周易》到《史記》,通過符號系統構建了群體認知框架。這種符號體系兼具歷史積淀與現實認同的雙重特性。長城作為橫亙萬里的軍事防御工程,在文化符號層面已升華為民族精神的具象化表達;黃河九曲東流的自然形態,演變為百折不撓的民族性格象征。這些符號通過代際傳承形成集體記憶的存儲介質,使個體在文化解碼中獲得共同的身份歸屬。
語言文字作為最基礎的符號系統,在當代展現出新的時代價值。普通話推廣工程實施以來,全國普通話普及率超過80%,“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更是有效化解了困擾民族教育“聽不懂”的難題。當藏族學生學會用標準漢語朗誦《離騷》,維吾爾族青年用普通話講述“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故事,這種語言互通不僅消弭了溝通障礙,更重要的是構建了統一的意義闡釋系統。藏文典籍如《漢藏史集》記載民族同源說,《月王藥診》彰顯漢藏醫學交融,印證西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符號正在編織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圖譜。
歷史地理符號的認同建構功能
地理版圖鐫刻著獨特的文化密碼。“一江一河”軸線,青藏高原的“世界屋脊”,不僅是自然地理單元,更是文化認同的空間坐標?!堕L城保護總體規劃》實施以來,推動15個省(區、市)共建長城文化公園,重構“邊塞”與“中原”歷史敘事。各族群眾共同修繕箭扣長城,在磚石壘砌中觸摸共同歷史脈絡。
文物數字化擴寬文化認同路徑。2019年,故宮博物院推出了線上數字文物項目“數字文物庫”,實現文物數字化保護成果的開放共享。這些數字化的文化遺產正在轉化為可感知的文化認同素材。2022年西藏博物館新館開館,特別設置“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展廳,通過唐代吐蕃碑刻、清代金瓶掣簽器等實物,與今日西藏森林覆蓋率提升、江河湖泊水質優良、城鄉收入大幅增長的圖景疊加,構成跨越時空的“認同場域”,有力佐證了各民族共創中華文明的歷史。
節慶符號的情感凝聚效應
傳統節日的現代化詮釋為培育群體共識提供了生動載體。春節民俗活動煥新,衍生出“網絡中國節”等形式,春節期間各平臺民族特色拜年視頻播放量十分可觀。壯族“三月三”通過在線對歌、云上舞獅等形式各地群眾實現跨地域互動。這種節慶符號的創新性發展,實質是傳統文化基因的現代表達,使情感共鳴突破物理空間限制。
地方性節慶的全國化傳播印證了文化符號的整合功能。那達慕大會從內蒙古草原走向沿海城市,火把節從彝家山寨登上都市舞臺,這些原本具有地域特征的節日正在成為共享的文化符號。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各族兒童共同傳遞國旗的場景,與56個民族代表共擎火炬的瞬間,構成了新時代節慶符號的經典意象。這種符號再造過程,本質是將多元文化元素熔鑄為統一的認同標識。
文化符號創新的實踐路徑
數字技術為文化符號傳播開辟新維度。敦煌研究院打造的“數字敦煌”資源庫實現30個洞窟高清圖像全球共享,其中包含大量反映民族藝術交融的壁畫雕塑。當契丹服飾與唐代紋樣通過虛擬現實技術重現,當南詔樂舞借助動作捕捉技術復原,技術創新正在重塑文化符號的感知方式。在西藏,數字化的布達拉宮、阿里古格虛擬復原,讓更多人領略雪域文化瑰寶及其與中華文明的緊密聯系。特色文化符號的數字化建檔,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豐富的資源。
文化符號的產業化具有戰略價值?!爸袊澣铡毕盗泄澞客ㄟ^影視化表達使傳統符號煥發新生,《唐宮夜宴》《洛神水賦》等作品融合多民族藝術元素,獲得群眾的喜愛。民族地區推出的“非遺+”模式,將苗繡、藏毯等傳統技藝轉化為時尚符號,既延續文化記憶,又創造經濟價值。這種產業化路徑證明,文化符號的活化利用能夠實現精神認同與物質發展的雙重效益。《哪吒》系列國漫的成功不僅在于票房與口碑的“破界”,更在于其內核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精神的“立心”,這種“立心”之道,恰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精神培育的密鑰:不以同質化抹殺個性,而以共同價值凝聚共識。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再現各民族史詩,借助社交媒體傳播中華民族善治思想,在交流互動中消解偏見,在交往共享中織就共同精神紐帶。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我們要深刻領會黨中央擘畫的藍圖: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確保長治久安、鞏固發展民族團結、推進高質量發展、增進民生福祉。文化認同建設需融入此進程,構建多層次的符號體系,形成立體化的認同培育機制。當每個中華兒女都能在文化符號中確認“我們是誰”,當各族群眾都能在符號互動中感知共同的精神家園,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將如參天巨樹,根深葉茂,生生不息。這既是文明傳承的內在要求,更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四川民族學院副教授)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