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文化主體性的理論貢獻與時代價值
來源:上觀新聞作者:吳海江 2025-06-30 09:22
“文化主體性”是一個民族、國家或政黨歷史形成的獨立精神內核和特有文明氣質,集中體現了這一民族、國家或政黨在文化傳承發展中的自覺意識和主動精神。作為“兩個結合”光輝典范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深刻把握文化主體性的理論貢獻與時代價值,對學深悟透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創性貢獻,不斷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標識性概念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一個鮮明指向,就是確立、發展、鞏固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的文化主體性。尤其是在民族復興的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的變局下,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命題就是破解并超越“古今中外之爭”,解決好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自立自信的問題?!盁o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薄叭魏挝幕⒌米?、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蔽幕黧w性串聯起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問題域和關切點,既構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體系化的基石,又刻畫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理化的主線,并以“術語的革命”指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實踐和文化建設。
文化主體性深刻體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自立自強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從唯物史觀的意義上說,文化作為一種上層建筑,鮮活表達著某一群體的價值觀。一方面,文化是由社會的經濟基礎決定的,文化主體性意味著一個國家、一個政黨能夠自主選擇符合自己價值評判標準的生存發展道路、理論和制度;另一方面,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文明的精神血脈,文化主體性表征的是一個民族通過其民族精神的自我生成而成就文化生命體的特質。當前黨的創新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總體性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義、重大意義、歷史地位和實踐價值,這就需要從概念到學理、從邏輯到體系、從內容到話語,深入理解文化主體性的科學內涵,更好地展現其真理性和引領力。
文化建設規律的突破性認識
文化主體性是歷史的、具體的,它既是中華民族跨越滄海桑田留下的注腳,也是中國共產黨自覺擔負文化使命形成的真知,詮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這一主體性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來的;是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通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建立起來的?!?/p>
文化主體性是對中華民族永續文明演進的規律性總結。中華文明古今相繼、自成一體,在數千年的流變中綿延不絕,各民族形成了共有的精神家園,最為內核的文化根脈生生不息,輝煌的文明成果定格為專屬于中國的身份標識。中華民族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傳統走向現代,從蒙塵走向復興,文化主體性深深鐫刻在中華民族文化生命體的基因中。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作為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的主體,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護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積極推進中華文明現代轉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
文化主體性是對中國共產黨引領文化建設的規律性求索。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中國共產黨通過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使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成為先進文化的傳播者、發展者和推動者。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一過程也是文化主體性得以鞏固和彰顯的過程。中國共產黨以高度的歷史自覺致力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偉大創造精神發展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從而生發出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向前的強大精神力量。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進“兩個結合”的歷史進程,就是不斷鞏固文化主體性的發展歷程。馬克思主義能夠在中國取得勝利的關鍵,在于其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結合中真正做到了相互契合、相互成就。特別是“第二個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堅定文化自信的根本性依托
文化主體性是文化自覺性、自主性、創造性的有機統一,是民族自信自立自強的根本維系,關系到國家認同、民族認同。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鞏固和高揚文化主體性是形成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自覺擔負新時代的文化使命的基礎和前提。
鞏固和高揚文化主體性,中國共產黨就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構筑于文化主體性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的強大精神動力,是民族復興、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文化的主體性越強,文化自信就越堅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所擁有的引領力、凝聚力就越大,中華文明所創生的現代影響力、輻射力就越大。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為推進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全面指引,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
鞏固和高揚文化主體性,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就有了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沒有民族認同,就沒有民族發展,而對一個民族最根本的認同就是對民族文化的認同。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也構成了中華民族認同的最深厚的根基。中華文化主體性植根于五千多年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具有鮮明的自生性、獨特性和創造性。這種文化主體性使得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中逐漸形塑了一種獨立的、自成一體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造就了中華文明自我發展、回應挑戰、開創新局的文化主體性與旺盛生命力?。
鞏固和高揚文化主體性,中華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文化特性。文化具有民族性,即一個民族創造了自己的文化,并不斷發展、不斷演進,成為這個民族的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了屬于本民族特色的思想認識、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構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和精神氣質。這種文化心理和精神氣質使中華民族具有較強的主體性,并呈現出區別于其他民族主體性的豐富內涵和鮮明特色。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表明,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的區別就在于其文化文明的主體性特質的不同,在于其價值觀念、思維方式、交往方式等的不同,由此成為世界文明多樣多彩、交流互鑒的重要基礎和重要動力。
(作者為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