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讀書學習,似乎是一種苦差事。古人為學卻不然。儒家為學之道,講究學而能樂。這個“樂學”的觀念,對于我們理解學習的目的和教育的本質,仍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2025-02-14孟子的人性論,以性即心而顯諸情,在情志的活動中動態地展顯人性的內涵。其言“性”的方式,不是把它推出去作為一個現成的對象來分析,而是從生成的歷程來動態地展顯其整體性的內涵。這是一種內容的而非形式的講法。孟子即“心”以言“性”,實以人心本具“能-知”一體的先天性邏輯結構,而將不忍、惻隱、慈遜、親親等種種具有道德指向的情感內容,理解為此“能-知”共屬一體的原初存在方式在具體境域中的各種當場性和緣構性的情態表現?!兑住费浴俺尚源娲妫懒x之門”。“存存”即“在在”。連續性地在在,亦即生生,“我”生生而在在,道體性體,恒即此生存之歷程而親臨在場。這種“有我”或“有體”的人性論,構成了儒家道德及其教化學說的形上學根據。其蘊含的哲學精神不僅對中國哲學和文化的當代構建具有價值,而且對人類信仰的重建也具有重要意義。
2023-05-22文化的發展有繼承、有創新。文化為精神之事物,故其繼承與創新乃表現為一生命連續性中的日新日化。反省中國現代以來的文化狀況,我們常常感到,其中“求實”的精神與“創新”的意識似顯過強。此源于文化闡釋中“自我中心”的功利態度和所謂“客觀研究”的認知性立場,它伴隨以強烈的反傳統意識,導致了一種歷史意識的缺乏和文化上的斷裂性。中國現代以來文化發展中人文資源積累和建設性的不足,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2007-08-23這個題目,學者很少談及。儒家論人,注重整體性,強調社群和人倫關系。這容易使人覺得儒家思想缺少個體性的原則和向度,這也是過去人們對儒家批評最多的一點。其實,就文化總體而言,個體性的價值實現與普遍性的原則是密不可分的兩個方面,不過在不同的文化系統中,二者的關系及其實現的方式則有不同。
2007-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