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917h7"></form>

      <form id="917h7"><nobr id="917h7"><nobr id="917h7"></nobr></nobr></form>

          <address id="917h7"></address><address id="917h7"><nobr id="917h7"></nobr></address>

            <address id="917h7"></address>

            中心簡介
            機關黨建 機關黨建
            廉潔文化建設
            精神文明建設

            蒙文通經學思想的特點

            來源:中華文化論壇 2005·4  2007-08-18 14:06:00

              國學大師蒙文通(1894-1968,四川鹽亭人),由經入史,經史貫通。其經學思想承著名經學家廖平而來,又加以發展,在現代經學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以往學術界對蒙文通經學論述較少,本文就蒙文通經學思想的幾個特點加以探討,以就正于方家。

              一、繼承廖平,闡發師說

              晚清今文經學的著名人物廖平(1852-1932)在經學研究上提出以禮制平分今、古文經學,后又尊今抑古,這在當時產生了重要影響。蒙文通繼承廖平,闡發師說,亦提出己見,加以發展。

              蒙文通以廖平為師,其經學受到廖平思想的深刻影響。廖平是晚清今文經學的著名人物,并對康有為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廖平早年習宋學和八股文,后入尊經書院習漢學,注重字義考證和音訓。1879年,治《公羊春秋》的今文經學家王闿運入川主講尊經書院,廖平改從師王闿運治今文經學,尤重《春秋》。然與其師王闿運重《公羊》有所不同,廖平重《谷梁》,但對廖平經學產生重要影響的仍然是《公羊》。廖平早期思想發生過兩次轉變:第一次否定宋學,而接受乾嘉漢學;第二次否定乾嘉漢學,而接受今文經學。經過這兩次轉變之后,廖平思想進入了經學六變時期。

              廖平經學思想凡六變:第一變是平分今古,即平分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認為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區分的根本在禮制,今文經學所言禮制是以殷禮為主的四代(虞夏殷周)之制,集中見于孔子所著的《王制》;古文經學所言禮制為周禮,主要見于《周禮》。周禮本于周公,《王制》為孔子手定,故有古文經學宗周公,今文經學祖孔子之說。第二變是尊今抑古,認為只有今文經學才是孔子真傳,中國學術從戰國到西漢哀平以前,全是今文經學的派別,尊孔子,宗《王制》,無有不同。古文經學則是劉歆在西漢末年的偽纂,《周禮》是劉歆作偽的主要經典,目的在于迎合王莽篡漢,劉歆作偽后,才有所謂的古文經學,而今存《漢書》等書中有關古文經學的記載,實為劉歆及其弟子的改竄。第三變是小統大統說,異于二變之論,認為孔子經說有小統、大統之分。今文經學所宗《王制》,不過是孔經的小統說,只講中國治法。古文經學所祖的《周禮》,則是孔經的大統說,以治全球為本。第四變是天學人學說,認為孔經中有天、人兩種制度,小統、大統都是對孔經人學的闡發,而孔經中還有高于人學的天學?!傲洝敝小洞呵铩?、《周禮》、《尚書》為人學,《樂》、《詩》、《易》為天學。人學為人類社會立法,天學為宇宙立法。第五變是天人大小說,把天學之神游、形游與人學之小統、大統加以貫通,這也是對第三、第四變的細化。第六變是以《黃帝內經》五運六氣解《詩》、《易》,相互比附,以證《詩》、《易》天學。

              廖平經學的六變,較有意義的是第一變區分今、古文經學和第二變尊今抑古,以及講孔經人學與天學。其后三變,附會離奇,多遭學者批評,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代今文經學的流弊〔1〕。廖平經學對思想史的重要影響主要有兩點:一是認為孔子“微言大義”的真諦是托古改制;二是認為古文經學乃劉歆等所偽造。這兩點見解的政治意義大于它的學術價值。古文經學在歷史上長期占統治地位,也是清王朝專制統治的重要理論基礎,一旦被廖平宣布為偽造,這對打破2000年來無人敢疑、無人敢違的舊傳統,把人們的思想從禁錮中解放出來,具有思想啟蒙的積極作用。廖平根據時代的要求,強調托古改制,因時救弊,是具有重要政治意義的。他說:“《周禮》到晚末,積弊最多??鬃右岳^周當改,故寓其事于《王制》?!财渌?專為救弊。此今學所以異古之由?!薄?〕他指出,孔子面對“春秋時禮壞樂崩”的局面,深感不安,“乃思垂教”,“筆削《春秋》”,對《周禮》進行因革損益,以成《王制》,“孔子意在改制救弊”〔3〕。既然歷史上的圣人孔子都可以對傳統的禮制進行改革,加以“增減”,“孔子繙經,增減制度,變易事實,掩其不善而著其善”〔4〕,那么后世的人們為什么不可以這樣做呢?于是廖平把春秋時改周禮之弊與現實的政治改革聯系起來,相提并論。他說:“春秋時,有志之士皆欲改周文,正如今之言治,莫不欲改弦更張也?!薄?〕這樣,現實社會改革弊政、“改弦更張”的政治要求就與孔子“改制救弊”的主張相符合。今文經學經過廖平的這樣一改造,孔子就不是2000多年前的孔子,而是近代的孔子了。廖平所提出來的孔子“托古改制”以及“改制救弊”的思想,只不過是借孔子這個歷史權威來表達現實社會的政治主題罷了。

              蒙文通在經學研究方面,繼承了廖平以禮制平分今古、尊今抑古的思想,并積極闡發師說,擴大廖平經學的影響。他說:  

              自井研廖先生據禮數以判今、古學之異同,而二學如冰炭之不可同器,乃大顯白。謂二學之殊,為孔

              子初年、晚年立說之不同者,此廖師說之最早者也。以為先秦師法與劉歆偽作之異者,廖師說之又一

              變也。以《大戴》、《管子》之故,而斷為孔子小統與大統之異者,廖師說之三變也?!?〕

              蒙文通闡述廖平經學的前三變,認為其經學一變是依據禮數來分判今、古文經學的異同,使得今、古文學之所以區分的內在根據大白于天下。而其經學二變則是尊今抑古,指出古文與先秦師法有異,系劉歆作偽。而其經學三變是提出小統、大統之說。關于以禮制分判今、古文學這一師說中的重要創見,蒙文通闡述說:“言漢學而不知今古文之別者,不足以語漢學;言今古文而不知歸本禮制者,不足以語今古文?!辛螏?長于《春秋》,善說禮制,一屏瑣末之事不屑究,而獨探其大源,確定今古兩學之辨,在乎所主制度之差,以《王制》為綱,而今文各家之說悉有統宗;以《周官》為綱,而古文各家莫不符同。”〔7〕認為廖平于今、古文經學的諸多分歧中,獨探大源,抓住了今、古二學在禮制上的不同這一基本差異,即今文經學以《王制》為綱,古文經學以《周禮》為綱,并肯定廖平著《今古學考》一書,以禮制區分今、古文經學之論,將其與顧炎武對于古音的研究、閻若璩之于《古文尚書》的考辨并列為“三大發明”,給以很高的評價。

              關于經學史上的今、古文經學之爭,一般認為今、古文學的差異主要表現在:西漢今文經學專明經書中的微言大義,東漢古文經學則詳對經書文字的訓詁;西漢今文經學重師法,東漢古文經學重家法等。對此,廖平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認為之所以西漢長于師說,東漢專用訓詁,是因為西漢今文經學“有授”,所以師說詳明;而古文經學出于臆造,所以“無師說”。與此相關,今文經學力求淺近,以今文隸寫古字;而古文經學則由于無師承,其古文又難讀,不得不多用訓詁,以說字見長,這即是廖平所分析的今文經學重師說,古文經學重訓詁的原因。不僅如此,廖平更提出了以禮制區分今、古文經學,這確是他的一大創見。蒙文通繼承廖平,闡發師說,力將此說發揚推廣,擴大其影響。指出其師廖平從治《春秋谷梁傳》入手,洞見文句、禮制為治《春秋》的兩大綱,以后又認識到《谷梁》中所言禮制與《王制》相通,故以為《王制》乃孔子刪經損益因革而自訂的一家之制、一王之法,此與清經學家俞樾之說有相合之處,但俞樾之說只取證于《春秋》,而廖氏師說則在一切今文家說中都能得到印證,可見廖平師說更勝人一籌。蒙文通并指出:“這不能不承認是近代經學上的重大發現。雖然廖先生的學說后又迭有改變,但以《周官》、《王制》分判今、古文學的基本論點從未動搖?!薄?〕蒙文通對廖平師說的繼承和闡發,客觀上起到了擴大廖平經學影響的作用。除繼承廖平師說外,蒙文通思想中也有與廖平明顯不同之處,如他不贊成廖平所說的古文經學本于劉歆作偽的說法,他認為古文經決不會盡是劉歆偽造的,一定程度上肯定古文經學的歷史地位,認為從史學言之,古文學倒無大錯,其特點是專心致志從事于經文的訓詁考證,用力至誠,腳踏實地,嚴謹固守,而敦于篤行,這是其長處。當然他也批評了古文學的弊端。蒙文通在繼承闡發廖平師說的過程中,也結合時代的變化,時時提出己見和新意,由此創新、豐富和發展了師說。

            八戒八戒神马_好男人手机在线_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_亚洲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form id="917h7"></form>

                <form id="917h7"><nobr id="917h7"><nobr id="917h7"></nobr></nobr></form>

                    <address id="917h7"></address><address id="917h7"><nobr id="917h7"></nobr></address>

                      <address id="917h7"></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