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917h7"></form>

      <form id="917h7"><nobr id="917h7"><nobr id="917h7"></nobr></nobr></form>

          <address id="917h7"></address><address id="917h7"><nobr id="917h7"></nobr></address>

            <address id="917h7"></address>

            當前位置:首頁 >專家庫 >學術專家 >宋冬梅

            談談孔子的“詩禮傳家”

            2019-08-28 10:12:00  作者:宋冬梅  來源:中國孔子網

              中國傳統社會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國同構社會。在傳統農業社會里,家庭是基本的生產單位,又是社會的基本組織細胞,是連接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樞紐。對于每個人來說,家庭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涉及千家萬戶乃至關系整個民族的基礎國民教育,這則話題在歷史上被稱為家訓。家訓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家訓,又稱祖訓、庭訓、家風、家誡、門風等,是指一個家庭或家族繁衍生息過程中世代積累的較為穩定的道德風尚、行為習慣以及為人處世的生活作風?!罢R門內,提撕子孫”(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等等,是中國傳統家風的基本寫照。儒家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目標就是從最基本的修身、齊家開始的??鬃幼鳛槿寮椅幕膭撌既?,他以“詩禮傳家”的教子故事開啟了孔氏家族的“庭訓”家風,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趨庭承訓 詩禮傳家

              孔子教育兒子孔鯉的故事見于《論語·季氏》:

              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粚W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p>

              這里記載的是孔子的學生陳亢與孔鯉的一則對話,道出了孔鯉在家庭中所受的以“學詩學禮”為主要內容的教育??鬃訛槭裁匆罂柞帯皩W詩學禮”呢?《詩》指《詩經》,由孔子編定而成,在他看來,“《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对姟酚涊d了我國西周初年至春秋時期的政治、軍事、文化以及世態人情、民俗風習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重要的社會作用,當時無論是外交談判還是社交場合,引《詩》蔚為風氣。禮是指當時社會的禮儀規范,不學禮,就不懂得如何為人處世。所以,孔子講的“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是在提醒和教育兒子,要將讀書與做人、治學與修身有機地結合起來。這也是自孔子“詩禮傳家”開始而形成的中國傳統家訓的突出特色,是一個人要立足社會、充實人生、完善人格、成就事業所必需的文化根基。

              《史記·孔子世家》載:“伯魚年五十,先孔子死?!笨鬃訉鹤拥脑缡藕鼙矗谑前雅囵B家庭接班人的希望寄托在了孫子身上。孔子的孫子名伋,字子思。子思親受祖父的教育引導。《孔叢子·記問》記載了孔子與孫子的一段對話:

              夫子閑居,喟然而嘆。子思再拜,請曰:“意子孫不修,將忝祖乎?羨堯舜之道,恨不及乎?”夫子曰:“爾孺子,安知吾志?”子思對曰:“伋于進膳,亟聞夫子之教。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是謂不肖。伋每思之,所以大恐而不懈也?!狈蜃有萌恍υ唬骸叭缓酰∥釤o憂矣。世不廢業,其克昌乎!”

              子思從小聰慧,小小年紀能夠理解爺爺喟然嘆息的心思??鬃訌膶O子身上看到了世業克昌的希望,進而欣然無憂。子思經過祖父的培養教育,從小就樹立了接續家學的志向。祖父去世后,他又在孔子族人和門人的教誨下,學習文理常識,體悟儒學之道,繼承發展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子思一生授徒,致力于著述,晚年相魯,受到魯穆公尊禮。現存《禮記》中的《中庸》《表記》《坊記》《緇衣》,相傳為他所作,宣傳闡發了孔子的思想。戰國時期的孟子繼承發展了子思的思想,形成了儒家學派中的思孟學派。子思不忘“庭訓”,“詩禮傳家”的家風首先在他的身上看到了郁郁生機。他直接以“先人之訓“為教,具體要求其學《詩》《書》《禮》《樂》。《孔叢子·雜訓》載曰:

              子上雜所習,請于子思??装?,字子上,子思之子也,雜者,諸子百家。子思曰:“先人有訓焉:學必由圣,所以致其材也;厲必由砥,所以致其刃也。故夫子之教,必始于《詩》《書》而終于《禮》《樂》,雜說不與焉。又何請?”

              “詩禮澤長庭有訓,粥饘風古鼎留銘。”孔門家族世代讀書循禮,“詩禮傳家”的“庭訓”故事一代代講下來,成為子子孫孫信守不變的家訓。

            秉承庭訓 世業克昌

              從家訓史上來看,孔子的“詩禮傳家”只是出現在先秦古籍文獻中的一些對話片段,雖然沒有系統的理論,但是這些故事生動地再現了孔子教子教孫的事實,為后世孔氏家族的教子齊家樹立了可循的家風。

              孔氏家族世代秉承先祖“庭訓”,崇儒重道,好禮尚德,切記讀書明理。北宋開始世襲的衍圣公頒布族規家訓時明確昭告族人:“祖訓宗規,朝夕教訓子孫,務要讀書明理,顯親揚名,勿得入于流俗,甘為人下。”(曲阜師范學院歷史系編輯:《曲阜孔府檔案史料選編》)

              水有源,木有本;源深者流長,本盛者木茂。歷史上,孔氏后裔信守祖訓,報本情殷,或自設家學,或收徒設教,或執經游學,或登科筮仕,不論是散處四方的,還是居住本土的,都能以讀書為要,勤勉不懈,成為傳承中國文化的一支有生力量。

              繼孔子之后,孔氏家族人才輩出。歷史上,載入史冊的有思想家子思,經學家孔安國、孔穎達、孔繼涵、孔繼汾、孔廣森、孔廣林,文學家孔融、孔稚圭、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孔尚任,醫學家孔伯華,著名的官宦孔光、孔奮、孔巢父、孔緯、孔戣、孔道輔、孔毓珣等。據《孔子故里著述考》統計,從孔子到二十世紀初,孔氏家族有著述者約三百人,著述近千種,涉及文學、史學、經學、音韻、訓詁、數學、醫學、天文、地理、音樂、戲劇、美術等諸多學科,尤以經學最為發達。其中,西漢孔安國訓解了《古文尚書》《古文論語》《古文孝經》等,對漢代古文經學的興起功績卓著;晉代孔衍著有《春秋時國語》《春秋后國語》《漢尚書》《漢春秋》《后漢尚書》《后漢春秋》《后魏尚書》《后魏春秋》《漢魏春秋》《公羊集解》等;唐代孔穎達遍注群經,奉命主持編定《五經正義》,兼容百氏,融合南北,集魏晉南北朝以來經學之大成,是對中國經學具有整合之功的經學家。清代孔廣森一生博覽群經,曾問學于著名經學家戴震、姚鼐,其“經史訓故,沈覽妙解,兼及六書九數,靡不貫通”(《清代樸學大師列傳·孔廣森》),著《春秋公羊通義》《大戴禮記補注》《詩聲類》《禮學卮言》《經學卮言》等,在文學和數學方面也造詣頗深。

            書香齊魯 民風歸厚

              孔子的“詩禮傳家”不僅在孔門族人中傳承,而且影響到整個齊魯大地的文化底蘊的形成。春秋時期的中國是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變的社會大變革時期。與之相對應的是服務于舊體制的“學在官府”的教育機制逐漸衰落,而適應于新的政治、經濟要求的教育組織形式——私學應運興起,出現了“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左傳·昭公十七年》)的現象。春秋時期的私學,以孔子所辦的規模最大,成就最高,時間最長,影響最為深遠。他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壁壘,倡導“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的教育主張,即受教育者不分貴賤、貧富、賢愚等都有機會接受教育。這一主張擴大了受教育者的對象和范圍,孔子在招收學生時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他杏壇設教,弟子三千,出身各異,品類不齊,各色人物都有,杰出者有七十二人。

              孔子的子孫趨庭受業,多有開壇設學的例子。其孫子思首先繼承祖業,一生授徒,著書立說;第十四世孫孔子立以詩書教于闕里,弟子數百人;第十九世孫孔宙官至泰山都尉,墓碑刻有門生42人、弟子10人、門童1人的姓名和籍貫,他們來自約20個郡國,分布在今山東、河南、河北、江蘇、安徽等地;第二十世孫孔長彥、孔季彥兄弟相勉,傳承家學,門徒數百人,時人稱頌曰:“魯國孔氏好讀經,兄弟講誦皆可聽。學士來者有聲名,不過孔氏哪得成。”

              歷史上,“周禮盡在魯矣”的說法也說明了春秋時期的魯國保存周禮和受周禮熏陶的特殊性。宋代詞人蘇東坡的詩贊“至今齊魯遺風在,十萬人家盡讀書”,也說明了孔子“詩禮傳家”對齊魯大地的文化影響力。文明之鄉、禮儀之邦的齊魯大地人杰地靈,受孔門家訓文化熏陶的“曾子殺豬”“孟母教子”等成功的教子故事,歷代被稱為美談。

              “曾子殺彘”的故事載于《韓非子·外儲說》,其文曰: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返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之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曾參是孔門高足,有《孝經》《大學》著稱于世,他品德高尚、誠實坦白,在家庭教育中自覺地繼承了孔門“詩禮傳家”的家風。這則故事充分說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嚴肅性,特別是要求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必須隨時隨地做孩子的表率,身體力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

              “孟母斷機”的教子故事見于劉向的《烈女傳·母儀·鄒孟軻母》:

              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泵夏敢缘稊嗥淇?。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于廝役,而無以離于禍患也。何以異于織績而食,中道廢而不為,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哉!女則廢其所食,男則墮于修德,不為竊盜,則為虜役矣?!泵献討郑┫η趯W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孟子學業有成,后與孔子齊名,歷史上素有“孔孟之道”的說法。他輔佐國君,極力推行“仁政”,多次游學稷下學宮,成為戰國時期“后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的私學大師,極受齊王的尊崇。

              從孔子“詩禮傳家”的佳話,到“曾子殺豬”“孟母教子”故事,受孔子家風熏陶的齊魯大地,形成了教子成才、整齊家風的敦厚風俗,每每可與“久入蘭室而不聞其香”的道理相媲美。如今,在曲阜孔子故里懸掛于圣府門上清代紀曉嵐題寫的那幅“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的對聯,在經歷了歲月的無數斗轉星移之后,依然在向世人述說著圣人之家那些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文章道德同天并老的故事。

            返本開新 再樹家風

              孔子“詩禮傳家”的佳話是我國歷史上眾多教子齊家故事的典型范例。其中蘊含的知識教育、道德教育的經驗以及適時施教的方法,至今仍然是我們民族傳統家訓中的精華部分。

              歷史上,除了孔氏家族之外,帝王之家、官宦門第、豪門貴族等無不重視家訓家風。即使在平常百姓家,只要有著耕讀常識和關心孩子成長的家庭,也十分珍視家風。這種傳統與孔門一樣不僅僅著眼于眼前的兒女,更著眼于世代子孫的培養。廣而大之,家風的培養與傳承不僅僅是一個家庭教育的問題,而且是關系國民文化根基培養的大問題。在浩瀚的家訓文化中,從漢高祖的《手敕太子文》唐太宗的《帝范》康熙帝的《庭訓格言》到《錢氏家訓》《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都是家訓文化中的經典,家訓的熏陶在勵志、勸學、誨戒、明德諸方面為后代的健康成長傳遞了正能量,產生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今天,隨著時代的發展,作為社會細胞的家庭,其結構發生了相應變化,獨生子女家庭的比例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獨生子女家庭為孩子成長提供的物質生活條件十分優越,但四二一的家庭結構導致家庭教育中出現了諸如養而不教、過分溺愛、漫無目標、不守家風等問題;孩子身上則表現出自私懶惰、厭學偏執、心理脆弱、缺少合作意識、缺乏責任感等現象。這些迫在眉睫的教育問題,若不及時糾正、解決,勢必會影響后代自身的發展,影響家文化的傳承,更有甚者會影響國家人才發展的大問題。但是,當今喧囂的時代和功利的氛圍,大多的人們都在拼命邁著為求名、求利、求富貴的腳步,匆匆忙忙,有多少人會停下來關注古老家訓中的智慧?又有多少人會體會“富貴茍求終近禍,汝曹切勿墜家風”的真諦?孩子出現問題了,家風家教出現問題了,我們不得不總結富裕之后的精神遺失。所以,我們今天重提家風建設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這是傳統“家文化”的歷史回歸,是對我們祖先歷史智慧的自覺與重建。

              當下的家風建設問題,一方面是關系后代培養與家庭道德建設的問題。2014年春節期間,央視播出的關于家風的系列報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共鳴和好評。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2014年2月18日召開的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提出,要將家風教育作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任務。他說,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潤物無聲地影響孩子的心靈。家長們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長,但有的家長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抓家風教育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并強調,這個題目要繼續做下去,通過征文、訪談等多種形式,往深里走一走,讓每個家庭都做起來。要引導廣大家長樹立良好家風,注重自身修養,注意行為舉止,傳承家庭美德,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為孩子健康成長營造良好家庭環境。在這次會議上,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也指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另一方面,家風建設是關系社會政風和民族道德風尚的大問題。唐代張九齡在《千秋金鑒錄》中講:“治國之道,實由家治也?!奔绎L連著黨風,當前的黨風廉政建設也呼喚著傳統家風的回歸。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2011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倡導,領導干部要讀點歷史。他說:“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是前人的‘百科全書’,即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人民日報》2011年9月2日)“中國歷史蘊涵著十分豐富的治國理政的歷史經驗和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其中包含著許多涉及對國家、社會、民族及個人的成與敗、興與衰、安與危、正與邪、榮與辱、義與利、廉與貪等等方面的經驗與教訓?!保ㄍ希┈F在社會上的貪污受賄、吸毒淫亂、道德淪喪等現象的出現,且莫說違法亂紀者置黨紀國法于不顧,就是歷史清白的家風又從何體現呢?因而,家風家教的重要性,正如清初魏象樞所言的:“一家之教化,即朝廷之教化也。教化既行,在家則光前裕后,在國則端本澄源。十年之后,清官良吏,君子善人,皆從此中出,將見人才日盛,世世共襄太平矣?!?/p>

              歷史的經驗已證明,重視家文化就是重視國文化?!兑捉洝吩疲骸巴绅B正,圣功也。”在每個家庭,如果孩子從童蒙時期就給予良好的家風教育,就是一種神圣的功業。又如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所說:“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p>

              總之,在今天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過程中我們應清醒地回望傳統,將古老家訓中知識教育、道德教育的內容,以及實施家訓的途徑與方法系統梳理,認真研究,借古鑒今,重樹新時代的家訓家風,為建設新型的家庭倫理道德服務,增加幸福生活的砝碼。

            編輯:趙珂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魯ICP備15031955號 Copyright © 2001-2010 www.xjhjd.com All Right Reserved   主辦: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處
            八戒八戒神马_好男人手机在线_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_亚洲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form id="917h7"></form>

                <form id="917h7"><nobr id="917h7"><nobr id="917h7"></nobr></nobr></form>

                    <address id="917h7"></address><address id="917h7"><nobr id="917h7"></nobr></address>

                      <address id="917h7"></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