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版《牡丹亭》:良辰美景“動”校園
來源:中國青年報作者: 2025-05-13 10:15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4月26日,江蘇大劇院內,校園青春版《牡丹亭》正式首演。與以往青春版《牡丹亭》由專業昆劇表演團隊演出不同,此次登臺的是一支完全由學生組成的演出、伴奏隊伍。
該團隊80%的成員都是00后,平均年齡不到22歲。在臺上,這些熱愛昆曲藝術的青年絲毫沒有怯場。精彩的表演引發臺下觀眾的共鳴。演到一些經典唱段時,觀眾們也跟著輕輕唱和,并拍手叫好。
青春版《牡丹亭》20多年演出500多場,無數年輕人被“圈粉”。在校園青春版《牡丹亭》中,著名作家、青春版《牡丹亭》總制作人白先勇出任藝術總監。江蘇省蘇州昆劇院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員指導學生們排練。歷經近9個月的時間,他們以青春版昆劇《牡丹亭》為藍本,精心呈現出《游園》《驚夢》《言懷》等一系列精彩折子戲。團隊將學生們排練、演出的這一版稱為校園青春版《牡丹亭》。
如今,校園青春版《牡丹亭》,一場古老昆曲藝術與青春活力的奇妙邂逅,為傳統文化傳承掀開嶄新的一頁。
“真誠期待通過校園青春版《牡丹亭》首演系列活動,進一步激發廣大青年學子和社會各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與認同,培養更多具有文化素養、藝術修養和時代擔當的青年人才?!睎|南大學黨委書記左惟說。
傳承昆曲的希望火種
去年6月,22歲的哈爾濱小伙范宇鵬得知,校園青春版《牡丹亭》正在“招人”。他是東南大學制藥工程專業的大四學生。從小,范宇鵬就熱愛戲曲文化。小學的音樂課上,他第一次聽戲。
“聽的是《空城計》,我現在還記得!”從那時起,范宇鵬就將唱腔獨特、詞曲精美的戲曲藝術作為課余生活中的興趣愛好培養。每一年春晚的戲曲節目,范宇鵬都會看上很多遍。他時不時按下暫停鍵,模仿那些演員的身段、唱腔。
進入東南大學后,他參加學校的戲劇社團,很快成為主力。校園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伴奏團隊將完全由在校大學生構成,這一消息讓范宇鵬十分激動,當即報了名。
像范宇鵬這樣的學生共有50名。他們來自東南大學、南京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澳門理工大學等29所高校。
這些學子共赴“良辰美景”之約,顯得青春、浪漫。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困難重重。這些在校大學生所在地區、課程安排各不相同。那么,如何籌備這場演出呢?
對此,項目負責人、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趙天為聯合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利用暑假、小長假與周末的時間,將這些年輕人全部帶到蘇州進行排練。
“這樣的‘文化長征’異常辛苦,校園青春版《牡丹亭》為何要堅持由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表演呢?”面對提問,白先勇回憶起他情系《牡丹亭》的緣由。
白先勇表示,20多年前,鮮少有年輕人喜歡聽昆曲。在國際上比較流行的是京劇。倡導忠孝節義的京劇引發世界各地不少青年的共鳴。而作為昆曲代表,《牡丹亭》則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在白先勇看來,《牡丹亭》的愛情故事更能引人入勝。青春版《牡丹亭》在國內迅速傳播后,也登上國際舞臺。該劇多次在美國、英國、希臘等國家進行演出,大獲成功。
“這些國家的觀眾是很挑剔的。但是《牡丹亭》跨越語言、跨越國界、跨越人種,成為中外文化溝通的橋梁。”白先勇分析,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關鍵在于,得到以高校學子為主的年輕觀眾群體的追捧與接納。他認為,高校學生文化素養較高,對高雅藝術的接受能力強,是傳承昆曲的希望火種。
如今,一些大學生不再是臺下的觀眾,而是成為舞臺上的演員,他們將更加深度鏈接昆曲。??
為何會有“4個柳夢梅、6個杜麗娘”
排練時,趙天為也曾感受到壓力。“大學生畢竟不是專業的昆曲演員,沒有從小到大的‘童子功’的訓練。身段、唱腔都不過關?!泵鎸щy,趙天為選擇“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她按照校園青春版《牡丹亭》出場的人物角色,將學生分成小生班、旦角班等多個小組,進行分組排練。在她的努力下,青春版《牡丹亭》的原班人馬組成強大的“導師陣容”,為各個小組的學生展開“一對一”指導。
21歲的陜西姑娘張馨月是東南大學藝術史論專業大三學生。她愛聽戲,也能跟著哼唱?!罢嬲啪氈埃腋杏X自己是‘資深票友’,唱得還蠻準的?!边M行專業排練后,張馨月才感受到從聽眾轉變為表演者時的不易。
她在校園青春版《牡丹亭》中飾演大花神一角。平日里,張馨月要穿著大大的厚底靴進行演出排練。一邊控制臺步,一邊還要唱詞……最初登臺的張馨月感到非常不適應。
為了不耽誤進度,她在寢室里擺了一面鏡子。每天晚上,她都要對著鏡子練習臺步,希望能在正式排練期間拿出好的表現。
訓練雖辛苦,張馨月卻樂在其中。通過這次表演,她結識了許多來自五湖四海的同樣熱愛戲曲的大學生。廣州大學的學生李璇成為張馨月的閨蜜。在李璇身上,張馨月感受到堅持的力量,“周末從廣州出發,坐幾個小時的高鐵趕到江蘇。這樣的行程,她一個月就有4次!”
在學生的互相鼓勵下,整支團隊“頂了下來”,表演水平也得到提高。“每一個孩子表現都很好!”趙天為表示,在常規的表演中,每一個角色都是由一個演員來扮演。但是,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上臺展示的機會,白先勇和趙天為并沒有選擇墨守成規。
“借著昆曲中每一折之間轉場的間隙,同一角色是不是可以由不同的演員出演?”最終,校園青春版《牡丹亭》有“4個柳夢梅、6個杜麗娘”。
排練之余,88歲的白先勇也會給孩子們講述《牡丹亭》的文化與歷史。此外,趙天為會邀請各個高校的相關教授來排練組“開講座”,為孩子們上“文化課”。
通過這些“文化課”,張馨月了解到湯顯祖的創作與生平?!赌档ねぁ贰蹲镶O記》《邯鄲記》《南柯記》合稱“臨川四夢”?!斑@4部作品中皆有夢境,因此得名。”張馨月說,或許,這也是湯顯祖凝結其畢生心血的人生之夢。
琵琶演奏者、蘇州大學學生張早早感受到言傳身教的魅力。無論是排練還是“文化課”,她都能感受到昆曲的韻味。張早早會在排練時錄音。課后,她反復聽,反復打磨彈奏技法?!袄デ兄屓嗽铰犜綈鄣哪ЯΓ鳂穭t在托舉這份美?!?/p>
趙天為介紹,排練從最基礎的早功開始,壓腿、練唱腔,每一個動作、每一句唱腔都反復雕琢。而“文化課”內容涵蓋昆曲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藝術特色等,讓學生們在提升表演技能的同時,更深入地理解昆曲的文化底蘊,從而在舞臺上更生動地詮釋角色。
無限接近屬于自己的青春夢
歷經近9個月的苦心創排,當大幕拉開,舞臺上,青年學子們華服加身,依次登場。他們用婉轉的唱腔、優美的身段,將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故事演繹得蕩氣回腸,古老的昆曲藝術在他們的演繹下煥發出全新的生機與活力。
來自西北工業大學的任研佳參演花神。在她看來,花神既是杜柳情緣的守護者,也是生死輪回的敘事者,于數字時代再現古典意象,既是對非遺活態傳承的探索,更是青年學子的文化自覺與擔當。
演出結束,現場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舞臺上的表演精彩絕倫!演員們將昆曲韻味與角色情感完美融合,讓我真切感受到昆曲藝術與青年力量的碰撞?!睎|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本科生陳藝璇激動地說。
東南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生神綺悅作為青春版《牡丹亭》的忠實粉絲,在欣賞了校園版的演繹后感嘆:“演員們的精彩表演彰顯著對傳統藝術的敬畏與熱忱。他們用青春的活力為古老昆曲注入新鮮血液,以當下視角重新解讀經典,讓傳統文化在當代綻放獨特魅力?!?/p>
在演出現場,記者發現有許多海外青年看戲看得也十分入迷。22歲的法國姑娘哈尼亞是南京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二留學生。以前,哈尼亞沒有聽說過《牡丹亭》。
看完表演以后,她不敢相信這是由一群同她年紀相仿的大學生表演的作品。“他們太美了,無論是服裝還是表演……”雖然哈尼亞的中文流利,但有些唱詞她還是理解不了。讓哈尼亞感到貼心的是,現場有唱詞原文與英文翻譯。
“這部劇就像是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不同的是,《牡丹亭》更加浪漫,他們用愛情戰勝了死亡!”哈尼亞表示,未來,她會聽更多的中國戲曲,去理解更多中國的文化。
白先勇看著舞臺上這些年輕的面孔,欣慰地表示:“這群大學生大部分不是昆曲專業,基礎較弱,在短短幾個月不到一年的時間里,能夠基本掌握這門高深的藝術,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生難忘的文化經歷,對他們的激勵是巨大的?!?/p>
他強調,昆曲曾因觀眾老齡化陷入傳承困境,培養年輕觀眾是拯救昆曲的關鍵?!袄デM校園”成為推動昆曲傳承的重要戰略,此次校園青春版《牡丹亭》,是青春版的延續與升華,劇本萃取精華,由資深藝術家一對一授藝。大學生參與演出,不僅是舞臺表演,更是文化傳承的神圣使命,在演繹中領略昆曲魅力,增強文化自信,讓古老昆曲在新時代重煥生機。
浙江昆劇團導演、一級演員汪世瑜動情地表示:“我是一個昆曲老人,85歲了,感到非常幸福。作為前輩,我們都希望這些年輕人能夠快速成長,就和曾經前輩對我們期許的那樣。而他們能從‘白胚’成長這么快,我非常欣慰。”
“要把對昆曲這門傳統藝術的發揚視作一種使命,不能關起門來孤芳自賞,要把昆曲從校園帶到大眾中去?!蹦暇┐髮W教授吳新雷表示,這次校園青春版《牡丹亭》起到了引領示范的作用,“希望越來越多優秀文化熱點進入我們的生活”。
參演的學生有最深的領悟與體會。澳門理工大學學生程誠說:“這段經歷讓我得以領略昆曲之精妙與深邃,更啟迪了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敬畏。”
“藝術沒有終點,只有無限接近,而我們也在無限接近屬于自己的青春夢?!鄙虾騽W院學生王俊茜說,“謝謝為我們創造這場青春夢的老師們,謝謝校園青春版《牡丹亭》?!?/p>
編輯:宮英英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