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917h7"></form>

      <form id="917h7"><nobr id="917h7"><nobr id="917h7"></nobr></nobr></form>

          <address id="917h7"></address><address id="917h7"><nobr id="917h7"></nobr></address>

            <address id="917h7"></address>

            客戶端
            融媒矩陣
            郵箱
            首頁 > 孔子研究 > 《孔子研究》期刊

            《孔子研究》投稿指南

            2025-09-08 15:28:48

            一、《孔子研究》是國際性中文學術期刊,園地公開。以刊登孔子思想、儒家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及文明交流對話等有關的學術論文為主。

            二、本刊不負責來稿所涉版權問題(如圖、表、引文等),請作者事先取得原作者或出版者同意。

            三、本刊不收取任何版面費,也未委托第三方或其他平臺編輯運營。本刊拒絕一稿多投。本刊實行雙向匿名評審制度,自投稿之日起,三個月內未收到用稿通知,稿件可轉投他處。

            四、本刊已加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和“中國期刊網”,來稿中若無特別說明,即被視為發表后同意編入該數據庫。作者著作權使用費和本刊稿費―次性給付。

            五、來稿具體要求:

            (一)來稿以10000-15000字為宜,須附內容摘要(200-300字)、關鍵詞(3-5個)、作者簡介(姓名、性別、出生年、籍貫、工作單位、研究方向、所在城市、郵編)。另,來稿同時請附詳細通信地址和手機號、Email聯系方式。

            (二)注釋采用兩種方式:

            夾注:適用范圍為傳世先秦經典及常見諸子書等,夾注文字用楷體,如:(《尚書·泰誓》)(《論語·學而》)(《孟子·梁惠王上》)。

            注意:輯佚類、出土古文獻須用腳注。

            腳注:適用范圍為傳世秦漢以后古文獻、出土古文獻、近現代學人研究成果以及說明性注釋等。格式如下:

            1.傳世文獻類:

            ①《史記》卷47《孔子世家》,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905頁。

            ②(明)王畿:《半山會語》,《王龍溪先生全集》卷2,清道光二年重刻本。

            ③(清)姚際恒:《古今偽書考》卷3,光緒三年蘇州文學山房活字本,第9頁。

            2.出土文獻類:

            ①《太一生水》,荊門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25-126頁。

            3.著作類:

            ①崔大華:《儒學引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8頁。

            ②[美]列文森:《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鄭大華、任菁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56頁。

            注意:

            ①征引同一文獻,第一次做腳注,上述各項要素須齊全,第二次則予以簡化,只注明作者、書名、頁數即可。

            ②清以前中國學者以小括號()注明朝代,外國學者以正括號[]注明國籍。

            ③書名含有作者姓名者,可省略作者,如:《陸九淵集》《戴震全書》,只注明書名即可。書名含有作者的字、號或謚號者,仍須注明作者,如:(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明)王夫之:《船山遺書》、(清)孫奇逢:《夏峰先生集》等。

            ④引用古文獻若涉及傳、箋、注、疏層面,需根據引用版本全面列出相關撰者信息,如:(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周)左丘明傳,(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等。

            ⑤凡正史即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等,不須注明作者。

            ⑥同一著作有多種注釋本者,引用其中一種,注明方式宜先注明作者書名,再注明注釋者,如:(魏)王弼:《周易注校釋》,樓宇烈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4.論文類:

            ①洪修平:《論儒學的人文精神及其現代意義》,《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6期,第64-72頁。

            ②劉夢溪:《王國維與中國現代學術的奠立》,劉夢溪:《學術與傳統》上卷,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7年,第37-71頁。

            來稿請發送電子文本至電子信箱:ccfkzyj@163.com。(不需再寄送紙質版稿件)

            六、通聯:

            地址:濟南市經十路10567號成城大廈A座1014室《孔子研究》編輯部

            郵編:250014

            聯系電話:0531-51778228

            【編輯:】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八戒八戒神马_好男人手机在线_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_亚洲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form id="917h7"></form>

                <form id="917h7"><nobr id="917h7"><nobr id="917h7"></nobr></nobr></form>

                    <address id="917h7"></address><address id="917h7"><nobr id="917h7"></nobr></address>

                      <address id="917h7"></address>

                      >